哈利·波特在中国

 

  1997,名不见经传的J·K·罗琳写完第一本哈利·波特,在连遭八家出版社退稿后才找到了买主。十年之后,“哈利·波特”给罗琳带来的财富已经超越了英国女王。关于罗琳和哈利·波特的财富故事,已经汗牛充栋。不仅如此,哈利·波特在中国,也创造了不折不扣的出版界的魔法故事。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统计,从2000年至今,哈里·波特系列的前6册累积销售近900万册,总销售额达2亿码洋,利润达到2500万元。

  当人文社遇上“哈利·波特”

  在决定引进“哈利·波特”系列会议上,人文社老社长聂震宁的一番话让很多人记忆犹新。他说:“经过7家中国出版社的竞争,最终中文版版权被人文社拿下,当然很高兴,但为什么是在它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时,才被介绍进来?我希望今后有这么一天,只有当一本作品在被翻译成中文后才意味着它在全世界的畅销。作为中国的出版人,我们才会感到欣慰。”1999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哈利·波特》系列成了备受瞩目的新星,人文社的编辑王瑞琴极力向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了这套书。鉴于《哈利·波特》第一本在英国起印3000册的冷遇,人文社顶着压力决定前三本各起印20万册。

  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人文社在对主题的把握上减少暴力血腥的成分,“跳出书包的小魔法师”为其涂上了一抹温和的色彩。“防火防贼防盗版”,非常规开本,蓝绿色纸张,防伪版权页的水印,找女性翻译来翻译,印证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

  “哈四”于2001年6月1日,在北京图书大厦首发时,人文社下足了工夫,不仅做了个魔法学校的模拟全景,还找来马戏团演员表演以吸引小朋友,最终定于下午五点首发,真实理由是大人下班了孩子也有时间了,但对外宣传是,火焰杯火焰喷发的时间是五点,不知道有没有人相信。

  到了“哈五”,首发式更为阔绰,主持人是何炅,还给读者赠送水晶球,“哈六”则是全国各地书店都要同步搞首发式,遍地开花。鉴于“哈七”英文版在京周末两日累计销售过万的惊人业绩,终结版首发的盛况不难预料。

  翻译界姐妹花

  “哈七”首发当日下午,多本哈利·波特的译者马爱农、马爱新姐妹向媒体公布了“哈七”的故事梗概。让人意外的是,她们两人最喜欢的角色都不是哈利·波特,马爱农最喜欢双胞胎中的一个,在“哈七”中不幸死去,马爱新最爱的是“哈四”,最爱的人物是罗恩,马爱新说:“因为罗恩有很多缺点更像普通人,再说了在‘哈六’里哈利·波特没做什么就成了大英雄。”从21日起两姐妹将首次闭门同屋翻译,姐姐马爱农翻译前十章,妹妹马爱新从十一到二十章,姐姐再接着翻译,每天各以五千字的进度推进。因为此前“哈利·波特”几册的翻译中,妹妹马爱新一直在美国,而马爱农则在北京,俩人都是通过电邮相互交流。这次,俩人都将呆在北京家中,首次同在一屋翻译。由于两人的翻译风格不同,曾遭一些哈迷的批评,妹妹马爱新坦言,她最容易被英文原文束缚住,但是翻译的风格比较简洁,而马爱农则说自己的翻译风格有些“拖沓”。马爱农说:“有一本中把哥哥弟弟的人物关系不小心翻译错了,很抱歉。”为了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她们手头都将放一本索引,包括前六本的地名人名人物关系等等,长达30多页。

  翻译中的最大难点是书中的魔法术语,后来她们翻译了一本《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成了她们查阅频率最高的辞典。当记者问她们个人喜欢的法宝,马爱农说最喜欢复方汤剂,马爱新则喜欢飞来咒(隔空取物)。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马爱农说:“我们最想做的就是回去赶紧认真翻译,翻译本身就是幕后工作,没必要抛头露面。”有意思的是,电影中的哈利·波特形象不像她们原来翻译中想象的那样。这个演员看起来养尊处优的样子,太漂亮了点。姐妹俩想象中的哈利形象应该是比较苍白、很单薄,因为小哈利常常受虐待。

  马爱农分析:“我个人最喜欢‘哈四’,因为很复杂,但我也发现,从‘哈六’开始,罗琳的心态有了变化,小说为成人读者考虑得更多,照‘哈七’人物命运分析,续写的可能性很大。”马爱农认为罗琳的高明之处在于暗藏玄机,她解释,从斯内普看哈利·波特的第一个眼神就能看出他对哈利复杂的情感,因为斯内普爱过哈利·波特的妈妈。不过他也最终死去。

  当记者问到下一个哈利·波特是谁时?姐妹俩都没有回答,或者说她们的答案是,一本书能不能成为经典不是谁说了就算的,时间的验证才是公正的裁判。

 

  中国出版业的“西天取经”之惑

  “从哈利·波特身上取经是个多老的话题啊”,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在接受采访时说:“儿童文学和哈利·波特是两回事,喜欢热闹的人会喜欢说说吧,可聊起来都显得无趣。”韩寒作品的幕后制作人路金波说,没什么可学的,你说中国足球队向巴西队学什么呀。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金丽红的观点是,从一本书开发出一条产业链当然是哈利·波特的启示录,她说:“尽管不太容易学到真经,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方向。”

  郭敬明新书学习“哈利·波特”

  安妮宝贝、王朔、路金波都认为哈利·波特的流行得益于“亲子阅读”的加长版和英美文学的强势。欧洲中产阶级是文化消费的主力人群,当阅读一本书成为一个家庭成员互动的游戏,这个游戏也就轻易地被推而广之。在“哈七”英文版首发时,在北京一家书店里,孩子们和大人一边读书,一边玩着店里提供的哈利·波特填字游戏、猜谜和魔咒游戏,其乐融融。

  这本书的首发也已是一个全球性事件,多种媒体手段的配合让这本书成为受众人瞩目的明星,完整的产业链养活了多少人,电影、主题公园、玩具、杯子、卡片等不一而足。甚至有哈迷认为,之所以“哈七”中哈利·波特没有死去,是由于背后这些利益团体需要他活下去,好让电影继续卷钱。金丽红说,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的首发也向哈利·波特学习疯狂地预售,吊足了粉丝的胃口,包括发放“流水套装编码”和设计多款海报。

  要开发中国作家成为商业品牌

  据说“哈利·波特”的产业链已经超过10亿美元。

  路金波说:“有人算过,罗琳24小时的收入就是余秋雨130年的收入,她是活生生地让大众看到一本书背后无穷的价值。我就中国作家一年的收入和中国运动员、影视明星,做过横向比较,与国外作家做过纵向比较,人们以为作家加入‘200万俱乐部’就是大新闻了,事实上,一旦思想解放了,完全可以相信一部作品背后强大的产业链。”他透露正在为韩寒联系国际顶尖品牌的代言,他的理由是:“要开发作家为商业品牌,将读者转化为消费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