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彦臣:胡军时代的基本含义--准备台海外岛战争的趋势已经明了

 

中国大陆的军队,不管毛时代的“朱(林)代毛统”还是胡赵时代的“邓家实控”以及江泽民时代的“硬贴软挂”,都是党军原则的不同表现而已。至于今日,胡锦涛经过近5年的时间迎来了“胡军时代”,亦没什么本质差别,只不过是把拒绝军队国家化的政策说得更直白而已。按着邓江、江胡“扶上马,在送一程”的权力交接规则,即以后每一位新接班的党的最高领导人都要往后看管一段。到十七大之前,江的看管职能基本结束,而胡可能的看管则应到十九大召开之前。此中若无重大变故,当成为一种交接班的惯例。如此,胡军时代则是从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初这么一段时间。

江时代毫无疑问地是“党军”最弱的阶段,这倒不是江本人“好文”而不谙武事之故,而是邓给军队定了不得多问党政事务的调子的缘故。但是,任何一个党魁在一党主政的体制下,都不可不考虑军方的存在,所以,邓去世后江采取了“硬贴软挂”方式挤进军队。

所谓“硬贴”,就是借抗洪救灾之机动员军队参加,自己又是“亲临指挥”,又是总结讲话,忙了个不亦乐乎。

所谓“软挂”,就是快节奏地批发高级军衔,尤其在交出党政二权之前,又急匆匆地发售一批。

无论是“硬贴”还是“软挂”,江都没实质地掌握军队。在邓去世后的几年里,军队出了与“三农”问题提法类似的“三军”问题,更“遗留”出王守业那样的腐败大案。所以,现在胡军时代雏型刚见,就不得不对军队高官实行大规模的离职审计。不管离职审计的效果如何,它都从一个侧面说明:江时代的军队需要“擦屁股”的地方甚多。

与江的“硬贴软挂”不同,胡控军队的方式只有一个招术——单刀直入。这似乎与胡一贯稳健的作风有异,特别是公开发表反军队国家化的言论,已经超过了江邓二人。质而论之,这应当不是胡乐意选择的方式,但是形势逼人,若不明确地表示党控军队的决心,则事端必生于肘腋:

其一者,军队经过邓时代的隐忍又经江时代的纵容,实际上形成了新的“独立王国”,不唯军队有“三军”问题,社会对军队的特权化倾向也大为不满。如果不以党魁身份严控军队,那么许多不可测知的因素就会衍生出来,比方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退转军人上访事件,即为其例。所以,在以“审计风暴”方式对待军队经济问题的同时,大力推行对退转军人的安抚政策。

其二者,2008年中国办奥运是“既定方针”,但是从申办成功到目前全力打造奥运治安环境,国内形势发生了毛泽东诗云的“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群体性事件几何级增长,宗教抗争遍及全国乡村、城市。2008年的奥运,会不会成为“一次抗议的大会”、“一次和平请援的大会”、“一次西方势力操纵的颜色革命的大会”,均是未知数。面对可能的“乱局”,牢牢地控制军队则成了看家的本领。

据国际网媒称:中国公安系统正在发动一场叫做“台风5号”的大规模行动,全面清理非政府登记的家庭教会,并且这项行动是一直持续到奥运会以前。

“军队要为奥运保驾护航”应当是一个未曾提出的、需要军方意会的“内部口号”。如果奥运变成一场国内政治动荡,那么军队就可能强劲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比如:实行《紧急状态法》,在重点的大城市实行戒严,以及在特定地区实行全面军管,凡此等等。

其三,台海问题实质地由台岛政治力量搞成了“两个中国”,未来的局势不容乐观。胡既便不想真正地与对岸打一场鱼死网破的战争,至少也要告诉对手:“我可以随时动手!”这个信号也需要翻译到美国去,即:胡已经实控军队,美国在台海问题上必须继续发挥减压阀的作用。

台海问题的变数之大令世界观察家们瞠目结舌,比如马英九高调提出“中华民国重返联合国”,就是表明“两个中国”的立场,这比当年李登辉的“特殊的两国论”有过之而无不及。奇怪的是,大陆当经过了选择性沉默之后,终于针对陈水扁而发狠话,再次以战争的可能性相威慑。

台湾国民党有影响的人士(如元老级的沈君山)曾向大陆吹风,要求在邦联体制下解决两岸争端,甚至说泛蓝方面高级人士屡登大陆也有“密约”之要且大陆方面有实质回应。但是,一直在民族主义情绪喂养乃至煎熬中的大陆愤青以及广大民众绝对不会容忍“两个中国”的生成,届时会迫使政府至少要打一场“金马澎外岛战争”,来宣泄情绪。外岛战争之于胡军时代也将是一种不错的策略选择,既对国内民众情绪有所交待,又引来美国的调停,何乐而不为呢?

不管如何预测,胡军时代的开场铺垫技巧确实是别出心裁,除了单刀直入地实行传统的党控方式之外,还大力动员民间资源。2007年8月1日,中共建军86周年之际,将召开“全军英雄模范会议”。

解放军总政部的通知说:“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应充分体现我军职能使命的要求,突出军事斗争准备…同时邀请部分民兵、预备役英雄模范…全国着名的烈军属代表列席会议。”该通知于7月15日高调公开,把“突出军事斗争准备”与动员民兵及预备级作为有份量的宣示来讲,可谓用意殊远。并且,如此大规模的会议只举行过两次,一次是毛时代的1950年,一次是邓时代的1987年。

————2007年7月20日写于绵逸书房,26日改定于乡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