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回避的真相
《书屋》,2007年第7期
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真相:汪清卫投敌的真相、战时日本的真相等。因为,在有立场的人们眼中,盖棺定论就是真相,但是,要想修复被伤害的民族感情,就必须正视那些复杂而具体的历史创口。2007年第7期,《书屋》开始选载高宗武的遗作《日本真相》,本期着墨于“汪精卫出走之后”,该文后附上高昕的文章,陈述《日本真相》的撰写及出版过程。
看法藏于史实
《随笔》,2007年第4期,双月刊
邵建的文章讲述了1925北大脱离教育部事件之始末:该事件始于女师大风潮,后“引进”北大,经过各式表决,北大决定脱离教育部,并要求财政部直接拨款给北大。胡适对事件始末都非常清楚,于其个人而言,希望“让学校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但事与愿违。至于今人,当看法被现实压抑时,唯借助史实慎查。
民俗学之反动
《书城》,2007年第7期
王铭铭在《“会说话的孩子”说了什么?》一文中,借胡武功的《藏着的关中》一书,直指“民俗学之反动”。王铭铭认为,“民俗”是精英知识分子的观念创造,他们试图借大众拯救自身。“会说话的孩子”说,活人的“活”不是唯一目的,貌似对立的某些物事,往往暗含反驳的真谛。王铭铭冒昧地敲了敲平民主义不可一世的头颅,但又有多少人会略微低低头呢?
传奇正渐远去
《译文》,2007年第4期,双月刊
《两样笔法 两色人生》一文描述了两个人的传奇:偏好黄色的凡·高、喜爱红色的高更。读者对两个人的生平不会太陌生,但这并不妨碍读写者一遍遍去揣想凡·高与高更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在阿尔小镇,凡·高遇到高更,不久以后,凡·高自残,崩溃,直至吞枪自杀,高更究竟对凡·高做了什么?难以考证。可确知的是,文艺的传奇早已不在,世界已经换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