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期刊观察]文学期刊

  
  时间的病菌

  《世界文学》,2007年第3期,双月刊  
  
  罗马尼亚作家诺·马尼亚善长心理分析、偏爱二战时期集中营的题材,对儿童视角的把握尤其到位。本期《世界文学》收入马尼亚两个短篇:《毛衣》和《普鲁斯特的茶》。《毛衣》取材于二战期间的集中营:爷爷奶奶、玛拉、“我”,先后都受困于毛衣——象征时间病菌的毛衣,最后只有“我”得以幸存,同时,毛衣还象征着人间的温暖,那些微的暖意缓解了内心的恐惧。  
  

  生死的过程

  《十月》,2007年第4期,双月刊  
  
  黄咏梅对那些正在下沉的都市人事相当敏感,中篇小说《暖死亡》,在一种暖色调里描写一种绝望的生活,相当成功:林求安拖着200公斤的身子,恍惚地走向想象中的死亡,几乎可以概括都市的整体人生。就阅读感受而言,黄咏梅的小说,一向偏爱阴郁的色调,而在《暖死亡》里,某些细节虽略夸张失度,但阴郁有所克制,也许,这是黄咏梅在写作上的轻微转变。  
  

  贫困的肉体

  《当代》,2007年第4期,双月刊  
  
  短篇小说《火车!火车!》(肖铁)写的虽是有关肉体压抑的人事,但却含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形态区分:留学某国的何大伟,毕业后继续逗留该国,勉强可以温饱,肉体焦虑却与日俱增,在去外地开会之前,他叫了火车应召女郎,黑暗里,他想起了家乡火车上一个感人的镜头(有点好莱坞了)。肖铁的基本笔法不错,但在处理意识形态成分上有些失控。  
  

  她们是红颜

  《散文海外版》,2007年第4期,双月刊  
  
  她们是画中的人、话中的人,她们的美貌,可入画;她们的遭遇,更可入话。朱宝霞是平剧名旦,38岁“死于心碎”;森茉莉,森鸥外的女儿,她每一部小说都醉心于中年男人与美少男的不伦之恋;梁实秋的女儿如斯,上演现代私奔,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不是木兰”。作者叶倾城为她们所做的命题是:不是所有红颜都有资格说薄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