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收山之作—《萨拉邦德》
题记: 当你在流血的时候,会觉得很难受,这样子你是无法表演的。
――英格玛·伯格曼
《狼的时刻》
片名《狼的时刻Hour of the wolf》
片长:88分钟
制作年份:1968
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演员:马克斯 冯 赛多 (max von sydow) 、莉芙 厄尔曼(liv ullmann)、厄兰 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Imdb评分: 7.5/10 (479 votes)
【简介】人心是无根的浮萍,在欲海里沉落
这是个诡异的故事,画家约翰和妻子艾尔玛居住在荒凉的孤岛上,画家经常为怪诞的梦境困扰,醒来他总是将梦境绘在速写本上。妻子有天碰到了一个精灵般的老婆婆,催促她去读约翰的日记,看后她发现了丈夫的秘密,后来,日记里描绘的城堡主人梅堪约他们做客,在城堡里艾尔玛发现了这些人曾经出现在丈夫的速写本上。回家路上,艾尔玛恳求丈夫远离那些人,而画家一言不发走了。回到家中画家对妻子承认在悬崖边杀害过一个孩子,第二天,城堡里神秘的访客再度约翰的家,并诱惑约翰再次来的城堡,看见了恶魔的仪式也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而城堡外艾尔玛徒劳寻找着约翰,但是,她找到的是他的遗物却永远失去了他。
【简评】
《狼的时刻》本质上是心理剧,它展示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疏远,以及人格分裂和相互防备的主题。伯格曼向我们展示了不忠的后果,当约翰背叛发妻而和旧情人幽会时,他的灵魂就被心魔控制着,色欲使人忘乎所以,不计后果,最终将生命引向悲剧。在影片的开始伯格曼通过约翰之口告诫人们,只有守望爱情才能赢得幸福,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抵御欲望和色相呢。而约翰夫妇在城堡里观看木偶戏《魔笛》则是伯格曼本人对光明和黑暗主题的再思。我们同时注意到伯格曼对木偶戏这种表演形式(间离和内心空乏)的喜好,这是童年记忆,也是导演对生命把握(木偶和人形世界质的差异)的反思。而聚会以大量的特写和戏剧式的布光表现,烘托着环境气氛,有着戏剧式的雕琢和凝重。表明导演对戏剧的偏爱。为了揭示人性,导演安排了一场画家钓鱼时约翰和一个孩子争斗并且恼羞成怒杀害他的过程,这个段落许多读解都是以同性恋话题入手的,可是,我认为伯格曼在此更想表现的是生命本性的残忍和不可预测性。而这段经过处理的高反差镜头充满梦魇的感觉。影片在约翰再入城堡后转入了神秘主义的基调,那个幽灵男爵走上天花板和老妇撕裂面皮的镜头有着一种戏谑和无的放矢。
伯格曼在他的自传《魔灯》里写的,童年记忆让他有了取之不绝的素材,《狼的时刻》里约翰对妻子描摹的童年真是伯格曼自己的昨天。
影片最为出色的是几位主演的表演,特写镜头需要演员出色的表演功底,这莉芙·厄尔曼和马克斯·冯·赛多都做到了。因此影片获得了1969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1968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女演员 奖。
《羞耻(Skammen)》
片名:《羞耻(Skammen)》
片长:102分钟
制作年份:1968
银幕比例:1.66:1
演员:莉芙·厄尔曼 (liv ullmann) 、马克斯·冯·赛多 (max von sydow)
imdb评分:8.2/10 (354 votes)
【简介】极端里的选择,一个生命的真相
杨和爱娃是音乐家,为了躲避战祸来到了岛上,过着相对平衡的生活,一天,他们进城去买草莓,在轮渡上遇见了市长和渔夫飞利浦,在镇上,他们感受着战争前的紧张和压抑。回家不久,战争发生了,夫妇被捕入狱,而占领军的采访给他们日后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战后,他们在此以通敌罪名被捕,市长因为喜欢爱娃给了她一笔钱并舍身相救。杨贪婪占有了这笔钱,并对市长的困境落井下石。游击队长菲利普也希望谋取这笔钱却没有得逞,恼羞成怒的游击队烧毁了杨的家,在杨出逃的路上,杨又杀了一个逃兵,并拿走了他的靴子。杨和爱娃用市长留下的钱买了离岛的船票出逃,在海上无数战争死难者的尸体在船边漂浮。影片以冷静的姿态描述了战争对人性的打击和导致的后果。
【简评】
这部影片是伯格曼以战争下人性为题材的,展现了战争的非理性和对生命的损害。战争像是对肉体伤害,但是,它对心灵的损伤远大于生命能够担当的极限。个体在极端和惶恐里往往被异化成他者,就像小提琴家杨从懦弱走向了无端的蛮横,当拉小提琴的手枪击他人的一刻,伯格曼通过一个音乐家的逆转赤裸裸呈现人性残忍的本能。战争让生命失去了可以依存的社会关系使得生命没有了约束。伯格曼在影片展现了战争惨烈和无人性,比如爱娃在逃难路上看见那个婴儿的尸体。在杨夫妇逃难的小舟上,我们目睹了海上漂浮的士兵的尸体,这个画面预示着我们总是陷入死亡的恶梦和孤助无援的境地。影片的后半部比前半部出色,它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内在暴力淋漓尽致崭露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了解人性的阴暗一面。影片诞生在美国越战的年代,宁静小镇上不断驶过的坦克及蓝天上呼啸的飞机场景里教堂响起了钟声揭示了伯格曼内心对现代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和哀愁。而渡船上的温文尔雅的寒暄是对应战争爆发后人性毫无顾忌一面的,这是表达社会关系在生存考验里的脆弱。而传媒对真相的扭曲(爱娃接受采访)使我们失去了判别的可能。我们被社会所控制,无法真实表达自我的意愿,这是导演对现代社会的想法。影片反映的审判和被审判的话题有着萨特《密室》的感觉,反映了现代社会人性的扭曲和无奈制控于强势力量的绝望。影片更通过他们为金钱的尔虞我诈和杀戮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的伪善。
《噩兆 (The serpent’s egg)》
1977
片名《噩兆(原名:蛇蛋) (The serpent’s egg)》
片长:120分钟
制作年份:1977
演员:海因茨·本南特 (heinz bennent)、保罗·布林 (paul burian)、戴维·卡拉丹 (david carradine)
imdb评分:5.5/10 (252 votes)
【简介】
这部电影是伯格曼看了一本传记后灵光闪现的产物,20年代的柏林,充满着崩溃前的预兆,失业的马戏团空中飞人演员亚伯在公寓里发现他的兄弟马科斯已经开枪自杀了,他到警察局做了笔录,并且去马科斯前妻曼纽拉表演艳舞的酒店告诉她死亡的消息,但是,曼纽拉一点不惊奇,并带亚伯去了她的家,由于纳粹势力开始壮大,他和曼纽拉挣扎在贫困线上,为了生活,亚伯在童年伙伴范瑞格斯教授的诊所兼了一份工作管理档案,在不断介入里,他发现了医学实验耸人听闻的事件,也通过范瑞格斯教授知道了兄弟和曼纽拉的死因,最后,恶贯满盈的教授受到了自我的审判,他也侥幸逃出了魔窟,但是满心伤痕的他又会走上怎样的人生之路。
【简评】
这部影片明显受着表现主义的影响,在影评最初和结尾都有着梦魇般的人面阴郁地行走,充斥着诡异的色彩。亚伯代表了导演的视觉,一个外来者对德国当年生活的认知。比如亚伯悟出警察滞留他原因仅仅因为他是个犹太人时他发疯似的逃离场景中那些封闭的铁栅栏更是心理绝望的暗示和投影,而无数停尸房里无名的尸体更是表现了德国经济沦陷时期,人们的脆弱和受到的创痕。影片后半部是伯格曼对历史人性角度的反思和询问,有着对科学论理的哲学思辨。同时也是向德国早期表现主义影片《卡里加里博士》致敬,特别是亚伯寻找机密的那些铁梯具有异曲同工的表现主义色彩。影片在德国巴伐利亚片厂搭建的阴郁的街景对影片神秘气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亚伯消逝在人们视野不知所终的命运是导演对30年代欧洲的忧患表述。《蛇蛋》虽然不算是伯格曼的成功作品,但是后半部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和沉重人性话题让我们再次审视灵魂和良知,并且让我们反思手段和目的的距离。
影片的片名《蛇蛋 (The serpent’s egg)》寓意是我们在时代的进程里无法避免那条毒蛇在蛋壳里慢慢长大,直到它长大成为恶魔,就如30年代希特勒的崛起。同伯格曼的其他影片一样,剧中人发出的往往是导演内心的声音,良知和正义的思索让影片有着一种悲悯的色彩。
《安娜的情欲(The passion of anna)》
片长:101分钟
制作年份:1969
演员:比比·安德森 (bibi andersson) 、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莉芙·厄尔曼 (liv ullmann) 、马克斯·冯·赛多 (max von sydow)
imdb评分:7.4/10 (320 votes)
【简介】
中年男人安德里亚斯在小岛过着简单而隔绝的生活,有天,岛上因车祸丧夫失子的女子安娜来他家借打电话,走时将包遗忘在安德里亚斯家,因为还包,他认识了她和她借居的建筑师艾黎斯一家,艾黎斯有个爱好,喜欢收集人面部表情的照片。在晚宴上,艾黎斯告诉安德里亚斯,他的太太爱娃是安娜丈夫的情人。此后,两个内心寂寞的女人先后闯入了安德里亚斯的生活,他周旋爱娃和安娜之间。在安娜和安德里亚斯同居之后,安娜告诉了他自己不幸婚姻和那次车祸的真相。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有欲和暴力让两人关系出现了裂缝,一年之后,他们意识到他们之间巨大的分歧,因为他们之间除了肉欲旁的都是自欺欺人的谎言。当安娜要离去的时刻安德里亚斯对她拳脚相加,电影以他们分手告终。影片还插入了隐士约翰的故事从而增加伯格曼关于潜在话题的论证。
【简评】
《安娜的情欲》同样表现了人性深处的潜在的暴力,影片像是导演的白日梦,在现实和幻觉里穿越。在片中被焚烧的马、被问吊的小狗都让人有着恶梦样的感受,60年代的影评不免有着新浪潮的印痕,如在正常的叙事里插入演员访谈,还有出现阐述思想的字幕显得生硬而没有必要。值得注意是是为了加深时代感伯格曼在影片中通过电视画面插入了美国兵处死越共的场景,增加了主题人类本性的现实命题。通过隐士约翰的死说明潜在的暴力无所不在。伯格曼通过他们的故事告诉所有观众,情感危机、错位对一个人生活走向的影响和代价。他们在相处后发生的争吵和暴力是因为他们彼此除了肉欲无所依托。人类本质是疏离和隔膜。导演以安娜一个单色的梦境表现人的恐惧和沟通的困难。为了维持谎言人类往往进入损人不利己的怪圈,安娜到将到何处去,影片没有答案,因为人类总是莫名其妙地冲动。
《假面(Persona)》
1966瑞典
片长:84分钟
制作年份:1966
演员:比比 安德森 (bibi andersson)、莉芙 厄尔曼 (liv ullmann)
imdb评分:8.2/10 (2,718 votes)
【简介】
女演员伊丽莎白在一场演出后突然拒绝说话,变得自闭,为此她进了疗养院,和负责照顾她的女护士艾玛一起在一个小岛上,艾玛渐渐受不了伊丽莎白的沉默而变得浮躁和神经质,她开始独自喋喋不休地讲话,倾诉她个人的情欲作为渲泄,在这样的碰撞中两人发现和认同了对方,将自己和对方合二为一了。电影描绘了社会角色(假面)和个体真实的关系,人们活在他说的世界里并受其影响,逐渐困倦于自己的认知世界。这是伯格曼对于生命的再思。
【简评】
这部影片以大量的特写镜头,反映生命思索的片断,需要我们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来解构,意象镜头是导演对生命的两极:本我和(PERSONA)假面间的思索。老人,孩童,手,脸的局部,在太平间的白色里留下人告别的阴影。当伯格曼将艾玛和伊丽莎白的脸庞合而为一时,我们明白了导演用意,生命原本是相互渗透、融合的戏剧。
这部充满象征性的黑白影片是需要多看几遍的,许多段落伯格曼数次重拍从而更好体现导演的意图,作为心理剧,他反映了生命渴望拒绝残忍世界的勇气(伊丽莎白的故意失语)。但是个体往往无法真正和社会对立。影片中伊丽莎白观看越南战争的新闻报道(西贡高僧的自焚)这是伯格曼自觉介入历史的方式,也说明着他的忧患。对心灵和面具的话题,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主题,他一生都致力揭示人性潜在的真相。这部影片让这样的思考到了一个顶峰。
【总评】
伯格曼一生在探讨人性本身的命题,原罪、孤独、绝望、隔阂和距离,这个套装反映的依旧是这样的主题,童年禁闭和压抑的生活给投射在他的影片里,伯格曼的影片有着北欧的凝重和内敛,他的影片有着泛哲学化的倾向,比如《狼的时刻》中画家对时间意义的询问和对于生存意义的探究。约翰没有向神靠拢,而是向魔鬼的诱惑投怀送抱,这是人性软弱和人性堕落的体现,表达了现实里信仰的脆弱。在《羞耻》里导演着力表现了人在暴力发生后出现的异化和忍耐力,表现战争对心灵无情摧毁,为了生存和苟活,人变得自私和神经质,影片通过杨在战争发生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将社会对人的影响力充分泄露,也就是讲当我们没有依靠的时候,我们都可能成为贪婪和无情的人。
北欧导演对戏剧迷恋常常将电影的影像化程度削弱了。但是,北欧导演,特别是伯格曼对于灵魂、存在和生命意义的不断设问和解构,我们看见了大师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探索和自己理性的思辨,这是他们的特点,虽然冗长,可,回味无穷。《安娜的情欲》和《羞耻》是对于的关于心魔的电影,是导演对于谎言代价和潜意识认证,为了获得活着的可能,人心往往在自私的境遇里摇摆。《蛇蛋》和《假面》则同样在探讨渗透和霸占的问题,《蛇蛋》里母婴的实验和《假面》里艾玛和伊丽莎白的彼此渗透有着金融的相似,个体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他总是企图在存在里找到对应和确立的方法,当我们被恶意的对应覆盖,那样的结果就是崩溃。伯格曼的电影有着太多的哲学话题,让观众沉重和回味。在大多数伯格曼的影片里女性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这和一个人的经历和孤独有关。他对母性的颂扬是他童年家庭状态造就的,母亲的温和和父亲的严厉对他认知世界起了决定作用。
ì?-?Q9n s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