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读书报告]经济人的不安

《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著,
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版,68.00元。

  经济
  
  整个7月,我都陷在一宗官司的材料里。成堆的卷宗,冗长的举报信,太多见不得人的细节。好在这个时候伟大的道格拉斯·诺斯到了北京,我从这些黑黢黢的材料中抽身而出,去听诺斯讲课。几年不见,诺斯的银发似乎少了许多,身材好像也弯曲了,但他的思想依然闪耀着光芒。几年前,我读诺斯,甚至觉得他的话语比惠特曼的《草叶集》还要动听:

  “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创造更多财富的保证,如果社会群体发现现有体制已经不能促进发展,那么就应该酝酿建立新体制,否则,经济就会处于停滞状态。”

  如此陈述,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忠告,可是我们却似乎听不进去。看看我们的周围,无论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在江湖,人人都像这个7月的空气一样,灼热、浮躁、功利。

  但是诺斯却在提醒我们,民众非理性的投资热情,在一个侧面反映出由政府力量拉动的经济体可能出了问题,表面高速增长的GDP,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安。我是很能体会诺斯的这些说法的,因为此时此刻,我也有一个具体的经济人的不安,同时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些经济人的不安。

  事实上,诺斯的学问早在十八年前就来到了中国。可是十八年过去了,诺斯的书我们似乎还没有读懂,或者是读懂了但不屑一顾,指望用诺斯的学说来改变我们,可能性不大了。我私底下想,可能是诺斯来自美国,可能是诺斯开口闭口就说西方。于是我就在新书里找,希望找到一些与我们的意识形态关键词类似的书。谢天谢地,我还真找到了这样一本书,它有着看上去非常体面、非常正确的书名:《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版)。作者是匈牙利人雅诺什·科尔奈,68元一本,虽然有点贵,但绝对是新书。

  这就是我在火热的7月里要隆重推荐的第一本书。因为有着和我们相似的话语系统,因为作者来自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读这本书,应该是耳熟能详。雅诺什·科尔奈本人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中文译本前面写下了他的中文感受:“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主义体制的所有主要领域:政治架构、意识形态、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和对经济的监督管理、体制内部的信息流动、典型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塑造的典型行为特征。这一点构成了本书和许多其他著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们一般都局限于分析某一领域的问题--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

  好书的价值就在这里。以往我们总是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教科书奉为经典,现在读一读社会主义阵营学者写出来的好书,可能会收到切身体会的阅读效果。那些站在自由主义原教旨主义立场的右倾读书人,那些站在极左社会主义立场的左倾读书人,应该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我们需要的另一条道路。

  不过需要交待的是,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应该是一本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结合。这就像那些政经类媒体一样,总是把政治和经济搅和在一起,以显示我们宏大的思维。但从另一个角度,刚好也印证了伟大的诺斯制度经济学原理,同时也印证了眼下如火如荼的中国,人们在经历几十年的经济突进之后,那么多人此时正眼巴巴地等待着一场真正理性和建设性的政治体制改革。

  各位,在雅诺什·科尔奈的社会主义陈述中沉迷太久之后,我还是回到了我热爱的哈耶克之中。向来古典情趣浓厚的商务印刷馆在今年6月推出了美国人布鲁斯·考德威尔写作的《哈耶克评传》(商务印刷馆2007年6月版)。关于哈耶克,我已不能叙说太多。记得一次和梁小民教授聊天,他说哈耶克是所有经济学家里最幸福的人,因为他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理论架构变成了现实。对于梁先生的感受,我是深有同感。

  《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07年7月版)显然是我必须要关注的书之一,因为我曾经在《南方都市报》写过尤努斯的书评,那篇稿子我自己现在读起来还是很喜欢。这本新书的出发点乃是从经典格莱珉模式的问题入手。当1998年孟加拉遭遇特大洪水灾害时,格莱珉银行也触发危机。由此,尤努斯决心改造格莱珉模式,使其更灵活、更贴近穷人的需求。历经四年的改造,他们成功地建立了被称为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新业务模式。本书就是描述这个大型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力挽狂澜、浴火重生的精彩历程,它独特的员工激励计划、业务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相信能让国内的银行家们有所触动。

  山口重克的《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也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大凡我们读经济学,都是欧美学者居多,其实日本在经济学领域,也是大家辈出。二战之后,日本经济成为东亚地区的龙头,一直与欧美经济大国抗衡,其经济学理论应该也是相得益彰。本书追踪考察了市场经济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是如何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介绍了各个时代的思想家是如何观察和评价市场经济的;而且还探讨了现代市场经济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同时又带来哪些问题。这是一本专业教科书,可以认为是目前日本国内马克思经济学派有关市场经济的教科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本。

  李稻葵先生的《2005中国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是我这个月关注的最后一本经济学著作。我听过李先生的授课,他是一个斯文有加,慎思有加的学者,面对问题,一般不妄断,总是有着长长的思考。他对中国当下经济态势的判断,也是独具眼光,毕竟在美国游学多年,稻葵先生绝对不是那种屁股决定脑袋之人。记得去年的某个时候,网络民众对稻葵先生一片谩骂之声,只有听了他的讲课,我才知道民众对先生的误解有多么荒谬。本书是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邀请李教授,在中国经济学界2005年的研究成果和专业学术论文中,精选的合集。它们以经验研究为基础,从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一般性的经济学理论,修正、更新或者补充主流经济学理论,与国际上的经济学研究者对话。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居民储蓄和投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居民财产分配和产权改制、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创新和企业家等方面的问题。

  显然这是一本致用经济学著作,所以读了之后,对当前中国的一些经济问题会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些年经济学领域,只流传海外大家之作,国内经济学家的著作总是被海量信息遮蔽,我在一大堆图书里,找到稻葵先生的书,算是找到了本土经济学的自豪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