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克:与时俱进与党指挥枪

 

在中国军队建军8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曹刚川重申坚持中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反驳所谓”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来自敌对势力的阴谋。其实在中国这个党、国一体化的国家,谈军队国家化就像在”朕即国家”的绝对君主时代谈军队国家化一样意义不大。

曹刚川重申坚持中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君主立宪,君权同国家分离后,讨论军队国家化才有意义。例如在英国,英军名义上是皇家军队,但英国君主制经过”光荣革命”和议会制度的发展,英国国家主权实际上已经转移到了议会,所以”皇家”军队实际上已经不再对英国君主负责,而是对议会负责。

但是在中国这个所有国家职能背后都有党在发挥作用的国家,军队作为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党、国家和军队类似基督教的”三位一体”,都是一个最终权力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区分不同的概念就比较困难,爱党和爱国,亡党和亡国,反共和反华(中国)这类不同的概念经常被有意无意混淆在一起。

“党指挥枪”的渊源

反对”党指挥枪”的人指责曹刚川抵制军队国家化有违中国宪法,因为中国宪法并无明文规定授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根据中国宪法,中国军队受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而中央军委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宪法规定:军队是人民的。尽管宪法没有给中共授权,但中共的党章授权自己代表人民。所以宪法党章加在一起说明了”党指挥枪”的”合法性”。

“党指挥枪”并非中共首创。中共之前的国民党最初效法苏共,1925年”以党建校(黄埔军校),以校建军”,仿制苏军创建了所谓的国民命军。在1928年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统一中国之前,国军一直效忠于中国国民党。1927年南昌起义后中共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更是苏联工农红军的直接翻版。

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国内战时将十月革命后临时组成的红卫军改造成正规军-工农红军。红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在建军伊始就把军队打上了政治化的烙印,即红军要代表工农的意志,要体现苏维埃国家的权力。红军政治化也被照搬到了中国,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强调了党领导军队,红军是战斗队的同时还是发动群众和教育群众的宣传队。

只有在江泽民交出军委主席职务后,
中共第三代领导向第四代领导的权力
交接才算完成

双重性:革命&国家

有学者说,军队政治化扩大了中共军队的作用,使军队深入中国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中共通过军队在中日战争中用民族意识动员了中国的农民,在内战中用经济利益(土改)和社会公正争取农民。大批文盲战士在中共军队中学会了认字,中共通过军队的政治宣传发动了农民。1949年中共取得内战胜利后建立的新国家离不开中共军队,军队也融入了新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还有人说朝鲜战争增强了新中国的国家意识。入朝参战的中国军队把美军鸭绿江边推回到三八线,是美军首次同一个非西方国家打了平手。

中国军队一直同国家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文革动荡中,军队在文革中介入地方政治,防止社会失控。1976年文革后极左势力被整肃也得力于军队的支持。但自从1989年中共调动野战军进北京镇压学生和平民的示威之后,中共和军队的命运在六四问题上更进一步地捆绑在一起,但国家,党和军队的”三位一体”的正当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当中共在实践上放弃了原来的意识形态,中共的政治仅仅成为如何保持权力的时候,军队政治化的理由也不复存在,党指挥枪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个政治化的军队要”解放”台湾,除了实现国家统一目标外,还有意识形态上的含义,即以先进的、没有剥削的制度取代落后的剥削制度,体现了”历史的必然”。随着中共放弃了”历史必然”这类意识形态,中国军队也早不提”解放”了。

政治化的难题

中国维持世界规模最大的军队(230万)并逐年加大军费投入,除了防务需要的理由外,另外一个理由恐怕就是出于巩固权力的政治需要。今年中国军费增长了17.8%,超过3,510亿元(美国的1/10),使中国的防务开支接近了俄罗斯,日本和英国的水平。

西方担心所谓中国军力威胁的背后,除了地缘政治考虑,即担心一个崛起的军事力量挑战地区现状以外,另外的担心就是所谓的中国军费不透明。其实中国军队最不透明的莫过于军队政治化,即这支号称”人民的”,按照宪法应该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军队,究竟对谁效忠的问题。就像西方国家不会相信过去苏联宪法和现在中国宪法中关于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他们也搞不清中国军队究竟效忠谁,所以中国军队不断增长的实力就更令他们放心不下。

对中国人来说,问题也一样:公众出钱养了一支为谁服务的军队?随着共产党”与时俱进”,中共除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外,还有”三个代表”,自然而然受党绝对领导的军队也就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对中国人来说,中国军队的问题是和党的问题捆绑在一起,军队党化是否合理同“三个代表”的合理性捆绑在一起。

蒙克,BBC中文网记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