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与残冬——《京华烟云》与《红楼梦》

 

是的,猛一看,要以为《京华烟云》在模仿《红楼梦》,况且,《京华烟云》还真被评论家们贯以现代版《红楼梦》。两本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故事匡架上,《京华烟云》讲三大家族的故事,《红楼梦》讲四大家族;人物设置上,《京华烟云》的红玉俨然就是《红楼梦》林黛玉的翻版,阿非的体贴与怜人也如宝玉,《京华烟云》的莫愁很象《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木兰的性情则与史湘云有共同之处,曼娘形同李纨,曾老爷仿佛是贾政,阿非娶的宝芬则象大观园里出场不多却人见人惊的薛宝琴;环境上,姚家的王府花园就好比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情节上,也有赏园、抽签、夜宴、儿子要娶丫鬟,丈夫忽然变心,心之所属与身之所归的差异……

但是,稍作思量,也就发现《京化烟云》与《红楼梦》的区别:写作状态上,林语堂以一年的时间,用英文写了三大家族几十口人几十年的生命过程,难免仓促潦草,而曹雪芹则用一生来写四大家族的十几年兴衰荣辱,处处精雕细刻。写作手法上,林语堂较曹雪芹宽松随意,不会刻意落入暗示与隐喻,只在若干地方埋下伏笔,以解日后的疙瘩,而曹雪芹写《红楼梦》处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最重要的还是为文的目的迥然有别,《红楼梦》悲伤过度,绝望到底,勾心斗角的世界缺乏慈悲,好比贫病交加的人又遇残冬,最后唯求“佛”与“道”来解人生诸苦,终归苍凉无比,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京华烟云》却处处是世间的爱与温暖,王府花园虽然是姚老爷从破落满族王爷手中买到的,却充满温馨与体谅。木兰与暗香幼小时候都被拐,却都能遇救,且成就姻缘,《红楼梦》的香菱自从被拐,生活就没了好日子。姚太太虽处心积虑破坏儿子与丫鬟的好事,却由她丈夫姚老爷给死后的丫鬟银屏恢复地位,姚老爷自己虽然信奉道家的自然自在,却并不如贾敬那般食古不化……随着战争的到来,轰隆的大时代虽然破坏了原本安宁富裕的家庭,却仍旧充满希望与人情。

林语堂在著中所序:“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转变,却能在木兰的爱心之下,逐渐恢复,且找到家人,最后嫁给经亚,暗香的爱甚至使经亚年轻起来;曼娘虽以处女之身守寡,她养育的儿子阿瑄却极敬爱她,她与媳妇以及孙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参军,因为母亲妻子与孩子的缘故,越战越勇,从未受伤;后来,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却可抛弃奢华的生活,作村妇打扮,亲自下厨劳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虽然赞成庄子的自然主义且爱写批评时世的文字,却在国力最弱的时候,去做了自然科学家,知道木兰是爱他的,也仅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云虽然做尽坏事,却也真心悔改,为国捐躯;牛怀瑜堕落成汉奸,连儿子都要杀他……林语堂的是非观念极清晰,家有家道,国有国务,从小群体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与开阔的家国前景。

凡事,要悲愁,随时都可以,要悲愁之后仍旧欢喜,却十分之难,《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林语堂犹能在《京华烟云》里秉承传统的忠与孝,赞成家庭伦理,而又倡导人生的智慧,极力鼓吹仁爱与慈悲,观之令人欢欣鼓舞,这就是林博士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不同的地方:在世间,虽受诸苦,有悲愁,却仍欢喜热闹,犹如残冬大雪,等到春光里的太阳来化解以及温暖之后,仍旧花满枝,万物欢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