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抽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书界中某资深策划人曾经有个经典的说法,一个畅销书作家至少要在200家媒体上露脸,他/她的书才有希望畅销。说简单点,你总得给他/她找点事儿出来,在媒体上曝曝光才行。

可是,全国有那么多出版商都对有限的图书新闻版面虎视眈眈,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通稿在“(图)书记(者)”们的邮箱里排队打架。早先几年,图书新闻从副刊衍生而来,那时候还比较多地保留了一份文化人的矜持。近几年,图书新闻版面大大萎缩,大多寄居在娱乐届屋檐下,美其名曰“文娱新闻”,这就逼得图书新闻越来越具娱乐风采。

可不,最近这一阵子全国媒体文娱新闻的头版大概都给了韩寒携枪机场被扣事件。这就和饭馆里著名的一鱼三吃差不多:先有某记者报道“出事了”;再来个当事人大喊“不是这么回事儿”;最后冒出一个知情人士“其实是这样子的”!文化彻底拜倒在娱乐的石榴裙下。

这也是目前出版界中最为新闻界和出版方热衷的模式。或者说,本身就是一场双方心照不宣合演的闹剧,如此这般后,作者和图书的曝光度都增加了。如果您是个有心的读者,就会发现,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有新书要上市了,就是某本书正在书店里热销。

比如前段时间的海岩“枪手门”事件。本身缘起就是一篇孤零零的博客文章,该博主之前无人所知,估计之后也无人记得。他的出现,就是为了在合适时候发表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然后有好事者指引记者“敏锐”地发现新闻。海岩老师的一摞手稿那肯定是早有准备的,就等着此一类恶性事件的发生,等着媒体们都扑上来的时候,《舞者》货真价实地上市。所有环节无缝衔接。

人们常常用“文人相轻”来解释文化界一些莫明其妙的论争。在那些遥远的纯真年代也许是这样的,人们为了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观争得面红耳赤。如今,几乎在每一场论争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目的。

国内某位曾旅居国外的著名女作家就特别热衷这种方式,她最爱用的方式是“炮轰”。凡是有新书上市,该女士必然有惊人话语出台,或是指责他人,或是评点某文化事件,总之,不挑起一场论争不罢休。有次在私人场合,当事人和女作家冤家路窄碰见了。眼看着当事人满腔怒火即将爆发,女作家赶紧笑脸赔不是,还开导对方:“其实国外文化界都是这样的。这么一吵,你的知名度不也提高了吗?!这是相互炒作,对大家都有好处。”

“书记”们也习惯了按照这种方式来找新闻,业内某“书记”对于上门报新闻的各路探马有经典的三问:“出事了?噢,没有啊……骂人了?也没有啊……那被人骂了?都没有啊……那你找我干吗?!”

也就是说,实在没有办法了,找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本书出版后所有人都说好,出版商也犯愁,记者们对同质新闻没兴趣啊。于是,想方设法希望有人来唱唱对台戏。比如,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写了一篇《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喜煞多少出版商,等的就是你啊!马上某畅销书作者就出来一篇极具专业水准的反驳文章。再如,刘心武老师出了揭秘红楼梦的新书,有人声称要去签售现场砸场子--就怕你不来呢!到时候有的是“书记”们的长枪短炮候着捕捉镜头。

或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娱乐界,大家会一笑了之,说句“娱乐界本如此”。可是,同样的事情如今越来越多地在出版界蔓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行业的文化价值。我们经常说,不要愚弄读者,读者有自己的判断力。当媒体和出版商都把玩弄读者当成是一种习惯,那么,出版行业将丧失自己的价值,也就离裸奔不远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