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左右》“为赋新诗强做愁”

一、“满园春色关不住,漂亮妈妈出墙来”——看《左右》“为赋新诗强做愁”

在最近落幕的第58界柏林电影节上,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导演的影片《左右》获得电影节的银熊奖(剧本银熊奖)。这不是王小帅在海外电影节上第一次获奖了,此前在第51界柏林电影节上,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单车》就曾获得过银熊奖,《青红》获得第58界嘎那电影节评委会奖。不同的是,当年的《十七岁单车》虽然在柏林获奖,在国内却遭禁映,而这次获奖的《左右》国内官方媒体却有公开的报道。那么《左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和《十七岁的单车》有哪些不同?王小帅从《十七岁的单车》到《青红》再到《左右》发生了那些变化?这些变化是王小帅个人孤立的现象还是现在中国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呢?它给我们的文艺复兴、文化重建提供了哪些借鉴?

《左右》讲的是一个剧情具有很大争议的故事:风韵犹存的枚竹离婚后重新建立了家庭,有着一位忠厚老实的丈夫,过着波澜不兴的生活。但几年后她和前夫生育的女儿不幸患上白血病,在意外得知脐血移植成功几率很大后,她决定找前夫再生一个孩子,而这时前夫已另外建立了新的恩爱家庭……枚竹的决定,让两个家庭都面临着再次破裂的窘境……

传统女性枚竹一方面要安抚现任丈夫的痛苦,一面又要说服前夫“合作”。信任和怀疑,忠诚和背叛,伦理和道德,足以让她心理产生冲突,但挽救女儿的意志却让她变得勇敢坚强。在人工授精失败后,她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欺骗丈夫与前夫约会,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在前往出租房的路上,她指挥着司机在小区内穿行,这时“左”和“右”只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枚竹和前夫到了出租房里,两人不知如何开始,经过一阵试探忸怩后,两个人的手终于在红色被单上握在了一起……

我们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罹患白血病的5岁女儿,而说服现任丈夫和前夫再生一个孩子(好作骨髓移植)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亲情和伦理的故事。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表面看起来似乎是这样,但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并非如此。

该片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打着母爱旗号的关于背叛(偷情)的故事。为何这样说呢?我们只要看一下该影片的着力点就明白了。影片的着力点并不在拯救这个主题上,影片中的5岁的女儿没有多少戏分,更多的只是一个摆设,一个被放置在旁边作为一把具有威慑效用的爱之宝剑,人们举起这把爱之剑的时候,其目的却是为了做另外一件事。

也许普通观众并不容易区分二个主题(拯救和背叛)的区别,然而对于创作者来说,他们都很清楚,这个故事一开始吸引创作者的正是后者(用背叛和颠覆来构筑矛盾冲突点),也就是该片引发观众的兴趣点并非拯救而是——背叛。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拯救这个主题(5岁的女儿)被悬置了,影片突出表现的实际上正是背叛,是对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一次刁难。

该片构建了一个创作上的迷宫,构建这个迷宫的目的正是为了掩盖真相。这个真相就是以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他人的利益形成侵犯(这是一个社会性主题)。在该部影片中,人们看到的正是一个女人以母爱的名义对现任丈夫和前任丈夫及其妻子形成的一次侵犯。

可能有人不能完全同意,他们会说:“可是,她是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啊!”这就涉及到一个创作时的侧重点问题。如果影片表现的是她为了救自己的女儿(拯救成为第一主题),对于一个电影创作者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女儿的年龄至少提到七到八岁,使小演员具有表演的可行性。压低罹患白血病女儿的年龄到5岁(如果再压低三四岁,演员太小导演不好控制),正是为了偷换主题。如果拯救是第一主题,那么影片就会更多的表现女儿平时的可爱以及患病的痛苦(憔悴等、生命的流失),以反差来凸显生命的珍贵,突出母亲的不得已,女儿就应该成为主要人物。

描写母女亲情的影片,女儿却几乎看不到,这还是一部亲情影片吗?显然不是,这是一部关于伦理的影片。一部关于伦理的影片却打着亲情的旗号,为什么?为了偷换主题。为何偷换主题?因为这实际是一部对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刁难的影片。

这部影片获奖,不能不提起这部影片的英文译名。也许很多人以为这部影片的英文片名叫《Left, right》(左右),其实是叫《in Love We Trust》(我们相信爱,或者信望爱)。英文名字的翻译方法对理解这个片子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参照。信望爱是基督教用语。对基督教知识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基督教认为:“上帝在你身上有一个美好的计划”。

可是我们看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美好计划”的故事吗?它美好在哪儿呢?它更像一则黑色幽默!

如果是讲述一个关于“美好计划”的故事,那么整个故事就应该以曾罹患白血病的女儿为主角,以女儿(已经治愈)的回述来讲述一个关于拯救生命(生命珍贵)的(感恩)故事,用女儿的眼睛视角(作为摄像机镜头)来观察。然而这部影片并非如此,对于这部影片的女主角(母亲)来说,没有哪儿显示这是上帝一个“美好的计划”,女儿罹患白血病,自己不得不去和已经另组家庭的前夫再生一个孩子来救她,美好在哪里呢?这不是一则黑色幽默是什么呢?

既是一则黑色幽默,而打着基督教的旗帜,除了为了获奖而有生搬硬套的嫌疑外,还涉及到一个人们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问题。

我们都知道,由于国内关于基督教教义的神学书籍还基本是禁区,除了官方许可的有限学者可以出版相关书籍外,更多的民间非官方学者并不能自由地言说对基督教神学的理解,国外许多神学书籍还未翻译成汉语,国内基督教基本处于一个和世界基督教的割裂状态,不能接轨,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人们信仰上的整全性和现代性的问题。

人们虽然信仰基督,然而是否真的清楚自己信的到底是什么?为何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会对基督教敬而远之?除了一些有用心有任务者混进基督教的目的正是为了让人们远离真正的基督教之外,即便一些真心信仰基督教的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学者、文化人(他们对神学的理解是否更多的是来自那些经过过滤的书籍?)对基督教的理解,也明显的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由于国内目前尚未开放信仰自由,人们很难分辨关于基督教教义的文章是来自基督教的还是来自官方的(经过过滤的)或者不知来自何处的,是否被人种植或者遗传了维护专制等级秩序的木马蠕虫病毒,思之令人生畏,由于相关神学书籍的翻译需要漫长的时间,我们是否可以先引进这样的简单辨识方法,即——只有符合普世价值观的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只有符合现代自由法(公平、正义)的才是真正的基督教的信仰?西方经历了千年的宗教黑暗才建立现代自由民主制度,我们没有必要再重走一遍。

当我们从对国内基督教存在现状的大视角观照回到《左右》这部影片时,一切就显得清晰可辨,《左右》这部影片同样存在着用基督教(爱)的名义(爱的空壳化)来模糊人们辨别力(好做另一件事情)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创作者放弃了对终极价值(生命珍贵)的追求,而以一个次终极价值(残酷下的温柔)来进行替代。

残酷下的温柔是为了讲述温柔么?不是,是为了讲述残酷。讲述残酷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对生命珍贵的认同么?从这部影片来说,并非如此,因为讲述重点不在此。整部影片客观上给观众灌输的潜意识是为了让人们认同命运的残酷,“看吧,看吧,”我们可以听到这部影片的潜台词,“人生就是一则黑色幽默”。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创作者躲在一旁(由于找到一个点对观众传统伦理价值观进行“耍弄”而发出)的窃笑声。

诚然,残酷下的温柔毕竟也比只有残酷没有温柔好一点,如果只有纯粹的残酷那就是法西斯了,但残酷下温柔的实质是什么?也许有的朋友已经隐隐的感觉到了,没错,它就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使之对命运的残酷不去抗争而产生依赖感和“玩味”心理。

就目前中国来说,整个社会的道德急剧下滑,离婚率显著上升,包二奶等现象非常普遍,我们不去分析是否有某集团终端操控,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人们产生家庭纷争、夫妻矛盾,好消解其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反抗等政治因素外,而把它假设为经济转型期一种客观现象,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创作者来说,也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呼吁家庭的和谐、夫妻间的忠诚,而不是把创作视角放在为了背叛找一个借口上。

二、“夫妻本是同命鸟,大难来时相扶将”——看《图雅的婚事》在泪水中人们听到了她的祈祷

我们来比较一下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就会对《左右》这部影片爱的空壳化有更清晰的了解。

《图雅的婚事》获得第57届(上一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并在第43届美国芝加哥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特别大奖,女主角余男还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美的内蒙古大草原早已不再,变得日渐干旱贫瘠,丈夫巴特尔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余男饰演)不得不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长期的劳碌让图雅患上了腰椎病,在这样劳碌下去甚至也面临着下肢瘫痪的危险。为了不再拖累图雅,已经丧失男性功能的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好同意。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由此,图雅开始了艰难的择夫历程……

一个带着残疾丈夫和弱小孩子的女人再嫁,谁愿意接收她呢?前来求婚的男人都不愿意接受巴特尔。打石油赚了钱的中学同学宝力尔来向图雅求婚,他把巴特尔安排在福利院里,然后带图雅和孩子到城里生活。抛乡离土的巴特尔难以忍受对图雅跟孩子的强烈思念,割腕自杀。图雅救活了巴特尔,带着巴特尔和孩子又回到干旱缺水的草原牧场。

图雅在放牧途中救回喝醉了酒冻僵在荒野的森格,森格请求图雅嫁给他,他愿意和图雅一道照顾巴特尔还有孩子们。图雅最终接受了森格的求婚,然而,巴特尔和森格却在喜庆的婚礼宴席上打了起来,坚强的图雅忍不住哭了……

严格来说,这部影片也不是没有缺点和对现有审片体制的妥协,但我们还是被扑面而来的生活的苦难震撼了。这是一部讲述亲情大于感情的影片,是一部讲述责任的影片,“夫妻本是同命鸟,大难来时相扶将”,那种“大难来时各自飞”的生存哲学在这部影片中遭到了摒弃,在当前的话语环境下尤其令人感动。和《青红》比较一下,我们会看到,这部影片没有回避生活的苦难,创作者勇敢地面对了这个题材的第一主题,当生活的苦难太沉重的时候,一个肩膀已经无力承担,需要大家一起来抗。图雅,这个内蒙古女人柔弱的肩膀下我们看到的是一颗直面苦难努力生活的勇敢的心!

在图雅掉落的泪水中,我们听到了她对上帝的祈祷。

从《左右》中枚竹和前夫经过一套假模假式后在红色被单上的手终于握在一起到《图雅的婚事》中图雅掉落的泪水,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低级和纯净两种审美趣味在创作上有着不同的表现重点和走向。

对苦难不去抗争而产生依赖感和玩味心里,原来这(黑色人生)也很有趣,也能够品出幽默的味道来,进而爱上这种残酷,成为命运的受孽狂,这种思想是很可怕的。王小帅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导演,为什么会如此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他此前拍摄的《青红》,追踪一下他滑落的轨迹。

三、“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个时代别有梦”看《青红》的消极人生观

《青红》曾获得第58界嘎那电影节评委会奖,也是王小帅的一部重要影片。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故事。青红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在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支援三线建设,青红家随内迁的工厂,由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迁移到了内地边远的贵州。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当初内迁的意义早已不再,随着改革开放,许多家庭都开始在想办法能够回到上海老家,青红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对于父亲那一代人上海是他们的根,可是对于十九岁的青红来说,这里才是她的家园,有充满快乐的童年,有真诚的友谊,还有在少女青春萌动的心中难以割舍的初恋–小根,一个来自当地农民家庭,刚刚进工厂做临时工的小伙子。

青红心中美好的恋情,在父亲看来却是一个最大的障碍。他不能让这段感情开花结果,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它!为了掐断女儿的恋情,青红父亲开始严密的监视女儿的一举一动,他像押解犯人一样,每天跟着女儿上下学,甚至编造病假条不让女儿上学……

青红自由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摧残,心中充满对专制父亲粗暴干涉的痛恨。在好友小珍的帮助下,青红以各种方式和借口与父亲展开周旋、对抗。甚至绝食……在青红近乎不要命地抗争下,父亲暂时退让了。青红重新获得一丝自由空间…… 

在青红父亲与同事准备抛弃户口、工作,不顾一切离开贵州的时候,青红与小根在后山相会了。小根不解于青红突然冷淡的态度,而青红也无法解释家庭正在发生的变故,在爱恨交织情绪亢奋的状态下,小根不顾一切的占有了青红……

虽然影片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增加一点了解,然而整部影片调子显得沉重压抑,给人一种谁也无法和命运对抗的幻灭感,观众看完了影片,产生的不是力量而是软弱,现实是如此不可改变,人们除了向现实妥协还能做什么呢?人们除了服从命运的拨弄还能有什么发挥个人积极主动性可言呢?在影片中,每个主要人物都具有主动性,然而当这些人碰到一起,却形成一种相互绞杀的乱战局面。最终的结果是每个人的梦想都破灭了,人们看不到丝毫的希望。一个有着积极人生观的人看完了该片也不能不变得消极起来。“你对人生有什么美好的梦想吗?那么,看《青红》吧!”这是否就是创作者创作时对观众隐秘的嘲讽话语?人们不清楚,创作者拍摄此片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人们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吗?

也许有人会为之辩护,《青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是社会大气候(支援三建)造成的悲剧。那么,让我们比较一下《天浴》吧。

四、“谁家有女初长成,弃置荒原任狂风?”看《天浴》狂风催折的美丽花朵

《天浴》由陈冲导演,李小璐主演,曾获3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演员李小璐除获得本届金马奖最佳女演员奖之外,还凭借本片荣获法国水城首届亚洲电影节上最佳女演员。

是什么情节让李小璐打动了观众?

“……中国十年文革风暴晚期,美丽如花的成都少女文秀与全国七百五十万青年一样,响应上山下乡运动,离开亲人故土。文秀被派往荒凉的西藏高原,寄居到藏族人老金的破旧营房内,跟随藏民老金学习牧马。老金在一场藏民的打斗中生殖器被损坏,并无一般男人的性欲妄念,文秀对他很快便从小心提防变成全然信赖。老金对这个十几岁的纯真小姑娘也产生了父亲般的感情。在大都市长大的文秀无法长期忍受藏地的贫苦乏味生活,随着别人的陆续返城,而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一个远在异国他乡的女孩子,人生地不熟,除了自己的身子还有什么呢?在失身给供销员之后,为了返城,文秀只好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献给那些兽性男人,然而她的付出没有博得别人的回报,反倒怀了不知是谁的孩子,随着肚子的一天天鼓起,表面放荡的文秀再也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绝望。一个清纯可爱的小姑娘就在自己眼皮低下被这个肮脏的社会变成了一个荡妇,老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大闹厂部,可是没有人出来承担责任。绝望之下,老金在文秀的默许之下开枪射杀了文秀,并与她殉葬……

影片虽然有清纯的李小璐大胆露点演出,然而丝毫没有情色之感,人们感受到的只是一个美丽如花的女孩被社会摧残了。什么是社会悲剧,这才是社会悲剧。

我们比较一下《天浴》和《青红》就会发现,《天浴》始终紧紧围绕着文秀渴望返城(社会原因)这条主线展开,而《青红》呢,插入了青红和小根情感(个人原因)这条线,一下子批判社会的意义减弱了。《青红》这个题材,最应该关注的是它的社会性,最吸引人的使它不同于其他题材的也是他的社会性,在它的社会性还没有被充分挖掘的时候,从宏观转到微观,从社会性灾难转为个人性灾难,乾坤大挪移,掩耳盗铃置换主题,就难免给人避重就轻之感。《青红》可以说和《左右》一样,都是放弃了对终极价值(第一主题)的追问,而把着眼点放在了次级价值上,从而使影片的份量减弱、价值缩水。

影片《天浴》的结尾,随着老金那一声枪响,我们听到一声撕裂心肺的呐喊(潜台词)——“我控诉!”这是对一个时代灾难的嘶声控诉,从而使影片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而反观《青红》整部影片我们听不到这样的潜台词,相反,给人灌输的似乎是“社会已经变好(改革开放)了,之所以造成悲剧,都是你们个人(没处理好,性格冲突,家庭问题)的原因。”对过去时代(文革时期)的批判,不知不觉间转变成了对个人的批判,而对现在社会(改革开放)的隐秘的婉转赞颂了。

如果限于某种原因,不能对社会进行批判,那就应该给个人以希望,而不能把社会造成的苦难转嫁到个人头上,成为压垮观众的稻草,更不能把苦难的原因归咎于个人追究美好事务的结果,给人们灌输消极人生观的潜意识,使人们放弃追求,对生活的意义产生怀疑。

五、路漫漫其修远兮,谁来上下而求索

王小帅最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是从《十七岁的单车》这部影片开始的,《十七岁的单车》拍摄于七八年以前,曾获得第51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十七岁的单车》故事叙述一个从外地到北京求生的青年,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归为己有的那一天,不料单车却被偷了。年轻人遍寻不着,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单车,这辆单车被另一个学生男孩从二手市场买得,快递小伙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单车再偷回来;但男孩好不容易才买到自己喜爱的一辆车,他不甘心自己心爱的单车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讨回单车……

虽然故事简单,但剧情却引人入胜。《十七岁的单车》是王小帅初露锋芒之作,尽管有一段时间在内地遭到禁放,但却获得了几乎一致的好评。影片充满了动感和对现实中底层人生活穷困的精准折射,几个主要青年演员李滨、崔林和高圆圆虽然年龄不大,但表现都非常出色,给影片增添了喷泉般汩汩涌动的活力。可以说《十七岁的单车》是一曲对命运抗争的悲歌。虽然也是前途茫茫,有些混沌,但人们透过影片可以感受到导演赋予影片的不安于现状的昂扬奋进的积极人生观。

如果说看《十七岁的单车》,人们听到的是一声呐喊,看《青红》人们听到的是一声叹息,等到看《左右》,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变成了一个诡异的笑容。从对命运苦难的抗争到沉浸,再到玩味,王小帅的苦难三部曲,令人失望。严格的审查制度,使一个有才华的导演的创作力就这样被异化了,当看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为社会的道德沦陷推波助澜刁难人们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笑容诡异的影片时,人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忧伤。他还能再度奋起吗?喜爱他影片的人们也只能默默地期待了。

思维国有化、灵魂国有化是令人恐惧的,它逼迫人们只能生产文化负价值的产品,即使专制独裁一朝瓦解,这些文化负价值的产品依旧会散发出幽灵般的气息,把一个民族往深渊里拖曳。要想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先得改变国民的精神,要想改变国民的精神,先得改变这个民族的文化。文化重建任重道远,路途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谁来上下而求索?这个苦难的时代,人们更需要英雄文化,从苦难中诞生的英雄,“让绝世的苦难升华为自由的史诗”;这个苦难的时代,尤其需要英雄用有力的肩膀来抗住黑暗的闸门,放光明进来!

可是,谁是这样的英雄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