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岛:诗人是独自挖煤的矿工,读者是在大地上行走的人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北岛近年作品 《青灯》,北岛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16.00元。
北岛近年作品 《青灯》,北岛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16.00元。

 

北岛近年作品 《失败之书》,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28.00元。
  《时间的玫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版,33.00元。

北岛近年作品 《失败之书》,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28.00元。  《时间的玫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版,33.00元。

去年11月在澳门见到归国不久的北岛。他刚刚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在近耳顺之年终于能够结束欧美各国漂泊式的生活,回香港与家人团聚。在那次历时四天的文学讨论会中,北岛面容清峻,话不多,有意无意地自处于边缘位置,但仍然是众人目光关注的中心。

他唯一主动发言的一次,是有学者在台上提到今年是伤痕文学30周年。本来安静自制、温文有礼的北岛举手要过话筒,直率地表达不满:“用一个概念来总结一个时代的文学是危险的。……这样的一种命名掩盖的是八十年代文学现实的大量细节。”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北岛作为座谈嘉宾,开始讲述他对当下中国精神文化状态的深深失望:“回来以后看到的情况,我觉得不是商业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人不行了。”

北岛曾经是、现在仍然是理想主义者。当年与他一起的同时代人,很多都已经纷纷落马,投入商业社会的温暖怀抱。所以他始终显得与人群格格不入,甚至有些落寞。

人生如歧路,死者为路牌,为生者提供方位

南方都市报:很多人关心你这些年在海外的生活是怎样的,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北岛:1989年4月我离开中国到美国开会,接着作为德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的客人,在西柏林住了四个月,随后讲学游历,在6个欧洲国家住过。1993年应邀去美国,1995年在加州定居,先后在多所美国大学教书。由于得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我去年8月搬到香港,与家人团聚。

南方都市报:《青灯》里讲到你从儿时开始,就不断离家探索,少年时代周游各地,到后来在异国他乡漂泊。今天回头,你怎样看这种宿命般的“远离”和漂泊?它对你的思维和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北岛:就我个人而言,自童年起我就梦想着周游世界,如今梦想成真,真是此生之大幸。“大串联”是第一次“出走”,那年我17岁。此后一发不可收。而这“出走”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绝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也是文化上的。这集体“出走”构成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大偏离,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并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变化埋下伏笔,其意义怎么说都是不过分的。

南方都市报:在《青灯》中,怀念故人甚至悼亡的文章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是否因为你年龄的关系?冯亦代、熊秉明、蔡其矫……这些人的逝去对你而言是否有特殊的寓意?

北岛:我写的主要是友情,而非一般意义的悼亡文章。友情自古以来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由于生于乱世,友情的跨度很大,包括不少忘年之交,也包括外国人,诸如冯亦代、熊秉明、蔡其矫和魏斐德。正是他们特立独行,与命运抗争的人格的力量,让我敬重并终身受益。我相信,友情可以超越生死,有一条生生不息的精神线索连接着生者与死者。

还有一点,如果说人生如歧路的话,死者就是路牌,为生者提供方位。这个所谓后现代的社会有如舞台背景,没有纵深感,借助悼亡我们可找到一条向后的路,穿过虚假的背景。而向后的路也是向前的路。

写诗就像短跑,需要的正是某种精神上的爆发力

南方都市报:从《失败之书》到《时间的玫瑰》,再到最近这本《青灯》,离开多年以后,你不是以诗歌,而是以散文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你自己怎么看待这种状况?会感到遗憾吗?

北岛:这没什么可遗憾的。在消费主义时代,一个人的文字能出版,还有人看就很不错了。一个作者必须懂得消失的意义,因为绝大多数作品或迟或早都会消失的。而那些害怕消失的作者,使尽浑身解数,用各种方法包装炒作,越是如此,消失得越快。

南方都市报: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在提起你的时候,最常说到的仍然是《回答》里面“卑鄙者的通行证”和“我不相信”。然而在几年前你自己否定了这首最受欢迎的诗,为什么要这样?

北岛:说到我们写作的开端,有两个直接的传统资源:一是郭小川、贺敬之等的革命诗歌,二是毛泽东的古典诗词。而西方诗歌的资源是后来才融入的。《回答》这首诗正是从这两个传统资源那儿来的,如果不正视这一点,写作就难以自我超越。这首诗被广泛接受也有读者的问题,他们的阅读期待往往含有太多诗歌以外的成分。这和一个时代的高压和异化有关。对我个人的写作生涯来说,《回答》是重要的一环,我并无意否定它,只是被公认为代表作,这就让人哭笑不得了。

南方都市报:很多读者更喜欢你早期的诗歌,这会不会让你感到和读者的距离在拉大?你现在的诗和早期诗歌有什么不同?

北岛:如果说写诗的人是在地下独自挖煤的矿工,那么读者就是那些在大地上行走的人,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供求关系。这煤的具体用途,并不在矿工的考虑之内,若恰好造福于大地上行走的人,用它来取暖做饭,当然也是好事。

南方都市报:你是否觉得诗人和散文之间有着某种天然默契?例如除了你的散文受欢迎之外,舒婷和于坚的散文也备受赞誉。但你又说,“诗人写散文,越写越舒服”,以后要强迫自己回到诗歌的写作中去。就你自己来说,仍然只有诗歌才是最重要的精神事业吗?

北岛:诗人一般写散文都不会差,有人夸几句可别太当回事儿。虽然文学体例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对诗人来说,写散文多少有点儿不务正业,就等于让短跑运动员改行竞走或打高尔夫球。写诗就像短跑,需要的正是某种精神上的爆发力,这对诗人的一生都是挑战。

南方都市报:有读者看了你的散文,说“你的人比你的诗柔和”。还有人评价你九十年代以后的诗技艺更圆熟,声音更内敛。接近耳顺之年,你已经收起自己年轻时的锋芒了吗?

北岛:散文与诗歌是两回事,不可比。什么叫柔和?你能说少林拳比散打柔和吗?说到写诗,有如练功,出道时往往挺诈唬,到处叫阵,练到一定的功力就向内转了。但往往没有年轻时的锋芒毕露,也不太可能有后来的收放自如。

南方都市报:你出国的时候,正是文学地位尊崇,诗人受人敬仰的年代。而你回来的时候却是一个“伟大”的物质时代,读者纷纷离去。你怎样看这个时代的状况?会为文学的处境感到悲哀吗?

北岛:让人悲哀的不是时代,而是人。我忽然想起鲁迅的两句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当年多少朋友如今都成了消费时代的刀下“新鬼”了。别的不说,就看看当年的那些诗人,还有多少仍在坚持写作的呢?保守点儿说,我看连五分之一都不到吧?我跟外国诗人提及此,人家都非常吃惊。在国外除个别例外,无论处境如何,诗人写作都终其一生,天经地义。先不用说诗写得好坏,单这一点就够说明问题的了。

一个民族若连这白金尺都没有,那就算彻底完了

南方都市报:《今天》诗刊复刊后的现状如何,遵循一种什么样的编辑思路?困难在哪里?

北岛:《今天》自1990年在海外复刊,每年4期,至今已出到80期(包括老《今天》的9期在内)。这二十来年恐怕是中国社会文化最剧烈的转变期,《今天》的角色当然和初创时不同了。由于孤悬海外,其难处可想而知:一是资金短缺,二是稿源有限,三是无发行渠道,四是编辑分散在世界各地,等等。而这些不利因素又成了它的好处,使它得以保持自身的独立与尊严,置身于意识形态和商业化的双重压力之外。

这些年,我们在编辑方针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除了发表文学作品外,我们尽力支持各种边缘化的艺术,用专辑与专号的形式为它们提供讨论的空间,比如近年来,我们先后出版了“独立戏剧专辑”、“新纪录片运动专辑”、“中国独立电影专号”、“纪实摄影展与宋庄专辑”、“香港十年专号”、“星星画会专号”。为了与青年作者和读者建立联系,我们还办起了网站和“今天诗歌论坛”。《今天》能绝处逢生,是一批有理想有韧性的中国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每个人为此付出了无私的代价。这场始于七十年代末的文学革命,延伸到二十一世纪,《今天》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南方都市报:你说《今天》要“为中国文学保留一把白金尺”。这把白金尺的贵重之处体现在哪里?

北岛:所谓白金尺,本来是度量衡的概念,在这儿指的是某种绝对的标准,说到底是一种文学理想或文化理想。一个民族若连这白金尺都没有,那就算彻底完了,再富裕再强大都没用。是的,《今天》就是要保存一种文学理想,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一个民族必得有那么一伙人敢于说不,让中国文学与文化的香火不断。这种使命感可追溯到《今天》的缘起。

南方都市报:从《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你仍然持续地关注着国内诗歌界。你怎么评价当下国内的中文诗歌?

北岛:《今天》是这三十年新诗歌运动的源头。复刊后的《今天》仍是中国当代诗歌最重要的园地。除了发表作品,我们特别重视诗歌理论与批评的重建,因为这些年诗歌的低潮显然与批评的缺席有关。两年前我们出版了由欧阳江河编辑的“诗歌细读专辑”。今年第一期是由刘禾编辑的“中国诗歌:困境与思考”专号,依我看,这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的文集。

南方都市报:你也做过版主,在网络上与同道讨论诗歌艺术。你喜欢这种体验吗?诗歌在网络年代是否大有所为?

北岛:我做版主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网络接触现在的年轻人。让我好奇的是,他们都在想什么,写什么,关注什么。我相信精神上的能量守恒,而能量的转化往往是借助一个时代的主流媒体的。如今网络正在逐步取代纸媒,无论你多么讨厌它,这是大势所趋。必须承认,这新媒体正在聚集一个民族新的精神能量。要想趟趟这浑水,就得先变成“网虫”。让我高兴的是,做版主让我结识了一批有抱负有才华的年轻人,在了解他们的同时也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影响。而网络本身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尤其对诗歌写作来说几乎是灾难,到底怎么办?

南方都市报:下一步的写作计划或人生计划是什么?

北岛:除了继续写诗,我打算写写我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北京,那是我的北京,和现在的北京无关。这是一种相当绝望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是值得的。这就是文字的功效,它可在某种程度上复原或再造业已消失的一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