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陕西官员写作蔚然成风”

百度一下“陕西官员写作”,相关网页竟有18万多,可见“蔚然”以至“成风”到何种地步了。跟“华南虎照”与“艳照门”不同的是,并没有人站出来辟谣。对“官员作家”这个头衔,上至副省长,下至科员,看来已是欣然领受了。

有好事媒体罗列了“官作”(官员作家)们的创作成就,并呐喊着为其张目,言之凿凿地劝服心有疑虑的一方百姓:“在中国历史上,少有职业作家。有诗文传世的大量作家中,许多都是不同级别的官员,例如建安时期的‘三曹’、‘七子’,唐宋时期的散文‘八大家’。他们当年的‘政绩’早已不为人知,但靠出色的文学成就依旧名垂青史。”

靠文学“依旧名垂青史”的,其实还有李煜。所不同的是,他的“政绩”也为人所知,那就是:亡国。世人原谅李煜,并不是他写得一手好词,而是他的皇帝乃继承得来,推却不得——这跟今日官作实有大分别:舞文弄墨、寄情山水常被视作遁世之态,但“蔚然”已“成风”的陕西官作们可有为此而请辞的?若无坚辞之心,作为纳税人,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他们这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

在古代,“学而优则仕”,当官的门径,很长时期内只有读书、作文一途,所以出现大量官作实不为奇;但今天,在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下,在“官员职业化”的呼声下,公民是否愿意放心地授权“性情化”的官作来治理一方水土,还要看他们对这种行为到底如何理解:究竟是不务正业、沽名钓誉?还是优良风尚、美谈一桩?

在各大BBS上,笔者发现民众的忧虑跟文学界的欢喜形成鲜明对比:大多数民众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将大量时间花在舞文弄墨上,则必致政事疲废,且官员本是强势阶层,“写作蔚然成风”会不会将出版业也变成书画业一样的灰色经济体?

民众战战兢兢的质疑声尚未落定,文学界已经在敲锣打鼓地欢迎新成员了。《美文》副主编穆涛就称官作是“给陕西散文提神的一支纵队”;陈忠实与贾平凹这两位陕军元老,则不约而同地表示“写作谁都可以搞”,所以官作“没什么可奇怪”的。

看起来各有说辞,但真正的问题最终还是被回避了:第一,官作本不鲜见,为何独独在陕西成为一种现象?第二,据此形成的官场文友生态,与早年的“麻将外交”有何区别?第三,此间是否存在权力寻租?第四,纳税人是否在为官员的“文运昌盛”埋单?

总之,先别急着欢呼。看起来官员投身文学总比“包二奶”、赌博、“公私联营”等对公众社会要更小一些伤害,所以我们宁愿父母官是一个三流的文学家,而不愿他是一个一流的嫖客或者赌博家,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要求他们做一个本本分分的公务员?

套用一句革命前辈的话作结:陕西仍不发达,同志尚需努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