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筱一 悠游法国文学

  《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 作者:袁筱一 版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 定价:18.00元

读《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不免要想象一个属于袁筱一的课堂。这部“几乎原封不动地”把课堂讲义汇编成册的著作,间或以某种法兰西式的浪漫细节,让我们想象中的课堂立体起来,生动起来,布尔乔亚起来。

在“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这门课的最后一讲,袁老师带去了一张唱片,巴伦博伊姆演奏的德彪西钢琴曲回旋在课堂上,入侵了本应由繁复的学术名词占据的空间,用来“诠释最后那点所谓的‘法国精神’”。

这确乎是一份比通常意义的文论集更容易读进去的作品。专业术语尽可能精简,文本阐释尽可能形象,我们轻易就能找到聪明而感性的、既适合学生做笔记又适合小资玩深沉的句子:

“男作家和女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男作家总是在虚构中不留痕迹地推出自己,而女作家却是在关于自己的描述中不留痕迹地进行虚构。”

“卢梭是在自恋实质的记述之中构建他假想的真善美;而萨特却是在废墟的中央解构世界所谓的真善美。”

“然而现代文学是绝望的文学,是一点点把我们曾经相信的东西毁灭掉的文学。现实的世界坍塌了,可是文字的世界并不能用来替代现实的世界,因为它也是不完整,不完美的,因为它在描述现实世界这座废墟时,自己本身竟也几乎成了一座废墟。”

但《文字。传奇》并非仅止于此。合上书,大脑的显示屏自动跳出两个字:抵抗。第一层“抵抗”是大张旗鼓的,它甚至就写在本书的前勒口上,告诉我们,法兰西文学神话的本质是“以性感抵抗死感”。再细看,这句口号是从刘小枫先生的《沉重的肉身》那里借来的,但袁老师轻轻巧巧地打上了一束追光,辅之以画面感十足的解说:灯光灭掉的时候,时间会停下它的脚步,规矩、准则将不再存在,我们是自由的;然而,灯光一旦开启,时间又将继续它的行程。而文学应当“让你在一个暂时被搁置了时间和空间的世界里,经历别样的生活”,即“暂时关掉灯光,让时间停下它的脚步”。逻辑再往前推一步:“死感”正是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概念,能够抵抗它的,只能是那种“魔鬼一般的”、“想要生活在灯光永远不开启的黑暗世界里的”勇气。性感的勇气。然而,每每讲到这样激情四溢的紧要处,袁老师总是忘不了要往回收一收的,她宁可稍稍逾越文学评论者的身份,向学生亮出一道黄牌:“有的时候,这种抗争会是一种灾难。当我们把生命的重量过分倚重在一根细线上的时候,它真的可能是一场灭顶之灾。”

至此,第二层“抵抗”悄然登场,毋宁说,这是对第一层“抵抗”的抵抗。广义地说(虽然作者从未言明),这或许可以表达成:生活对于写作的适度抵抗。这条隐形的线索同样是贯彻全书始终的,尤其是在涉及几位女性作家(波伏娃,杜拉斯,萨冈)的章节中,袁老师不止一次地将自己的个人阅读史掀起余痛尚存的一角,展示与这些作品“肌肤相亲”的过程曾经多么深刻地影响过她的生活,她又需要怎样艰辛的努力,才能抵挡被渗透在这些文字中的“孤独、欲望、死亡、绝望”深度卷入的诱惑。用袁老师自己的话说,一旦抵抗成功了,就能“带一点怜惜地看她,看上帝呈现给一个和常人稍稍有所不同的作家的黑暗命运,并且,如果有可能的话,一起来解读这命运,目的是不让这命运成为自己的命运。”

这几乎构成了整部书最显著的特点:它既是学院气质的,契合于教学需求的,也是极其个人化的,是蓦然回首间,对个人与文字错综纠缠的经历的某种饱含悲悯的清算。反过来,这种清算本身,恰恰也提示着作者所分析的文本的特点,那种强大的侵入内心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是拿自己的“抵抗史”做标本,解剖整个法国现代文学这座庞大的躯体———如果觉得以上比喻略嫌生硬,那么,不妨闭上眼睛想象:我们该怎么真真切切体会某件物体的“力量”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我们上去推一把。袁筱一就是那个在讲台上演示“推一把”的教师。

个人特别偏爱讲罗兰。巴特的那一章,逻辑完美,分寸合宜,嵌在另八篇论述小说家的文章之间,竟然格外妥帖。结构上,它切切实实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似乎是读到这里,所谓“法国现代经典作品”的概念,终于豁然开朗起来。巴特对于现代性的阐述,经过袁老师的分析,恰到好处地承担起了全书的灵魂,使得弥散在《文字。传奇》中的那些轻声叹息,不再仅仅是叹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