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连苏珊·桑塔格也会死去

  美国学者、作家苏珊·桑塔格,也是中国读者最熟知的美国知识分子之一。2004年12月28日,苏珊·桑塔格死于白血病。
  美国学者、作家苏珊·桑塔格,也是中国读者最熟知的美国知识分子之一。2004年12月28日,苏珊·桑塔格死于白血病。

失去亲人是莫大的痛苦,但大卫。里夫(DavidRieff)视母亲的死为解脱。他是女作家苏珊。桑塔格的独子,陪伴母亲度过了人生至为痛苦的最后时光,直到她于2004年12月28日死于白血病。

他关于母亲最后时日的回忆录《死海浮沉》(SwimminginaSeaofDeath)于2008年初由西蒙和舒斯特公司出版。在被白血病最终击倒之前,桑塔格曾两度罹患癌症,先是1970年代的乳腺癌,然后是1990年代的子宫癌,但经历漫长的求医和痛苦的化疗,以及残忍的乳房切除术,她两次死里逃生。她本来就自视甚高,认为凭其意志力便可战胜一切,甚至死亡。“我妈妈得病的时候,深信所有的规则都对她无效。”里夫说。她热爱“活”,痛恨人家谈论死,对生命充满了“贪欲”。

《纽约书评》2月14日刊出女作家黛安。约翰逊和医师约翰。默里合著的头条评论,大量论及具体的医学问题,尤其是三次抗癌经历(两次成功,一次完败)对桑塔格性格、生死观和艺术气质的影响,十分值得一读。文章将桑塔格对死亡的不屑,回溯至她入读芝加哥大学的16岁。她当时写道:“有一天我不再活着,哪怕这样想象一下都是不可能的。”死根本不在她的人生选择之列。“事实很简单,”里夫说,“我妈妈活不够。她沉醉于‘生’。”

在书中,里夫试图从更深处去了解母亲。他想弄明白的是,母亲是否真的认为自己太特殊了,从而不能去死?她成名甚早,年纪轻轻已是全国敬畏的知识分子。她拍电影,写小说,搞文论,每本书的出版都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大事。她在战火连天时去萨拉热窝排演话剧,抨击阿布格莱布的虐囚事件,轻易从另一个国家的监狱里救出晚辈知识分子———她似乎无所不能,又怎会轻易接受像平常人那样死去的现实?里夫以极其冷静的笔调写母亲的病痛,进而探究这些徒劳的战斗究竟是出于傲慢还是勇敢,是妄自尊大还是求生的本能?

“她想让人们对她撒谎。”2月13日,在接受网络杂志《Salon》的长篇专访时,里夫说,“我的意思是,她不想人家骗她,但她想活下去。她希望我和她生命中的其他人能给她一个保存希望的理由。我感到我必须得那么做,不管我本人的想法如何。”

他在书中未曾直接描写母亲的病况细节,但对《Salon》讲了一些。“移植过后,一切都要多糟就有多糟。她就像在遭受酷刑。”里夫说,“她一死去,我就请房间内的其他人离开。我要真切地看一看。我不管不顾地脱去她的上衣。她全身上下都是溃疡。她的身体,从嘴里到脚趾都是溃疡。痛苦必定十分强烈……在最后那几天,她有些退让了。她讲话的时候,讲的也是遥远的过去———讲她的父母,讲她三十年前打过交道的人。她的心思不在现在,也不在我们某个人的身上。然后她滑入了昏睡。然后她死了。这不可怕。”

三十年前的那场抗癌经历,让桑塔格写出了《疾病的隐喻》一书。她在书中主张疾病就是疾病,反对将特殊的意义加诸疾病之上。她指出,“没有比赋予疾病以某种意义更具惩罚性的了———被赋予的意义无一例外是道德方面的意义。任何一种病因不明、医治无效的重疾,都充斥着意义。”

那么,在最后的这场战斗中,她又赋予了疾病何种想像和意义呢?也许是她自己———她对自己的想像,以及她之所以成为苏珊。桑塔格的意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