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写一篇关於吴宓的文章,不只是因他是我所敬仰的一位老师,也因他的女公子吴学昭是我的老同事和朋友。每当我见到学昭,就很自然地记起了她的爸爸──吴宓教授,也记起我的一段难忘的学校生活。
一九四六年秋,我考入武汉大学.从湖南的偏僻山城来到风景秀丽的珞珈山,在我面前展现出的是一片全新的景象:校舍飞簷碧瓦,宏伟壮丽;周边山色湖光,葱茏碧透;四时花香鸟语,寂静清幽;置身其间,有如物外桃源。初入学府殿堂,更使我感到新奇仰慕的,是那些名家教授:每天课后,一个个西服革履,或礼帽长衫,风度翩翩,鱼贯而出。其中,有一位长者特别引人注意:他,中等个儿,面容憨厚,经常穿着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拄着手杖,在校舍间匆匆来去。人们告诉我:这是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着名的红学家吴宓,精通六国语言,专长西洋文学.此前,我听说过吴宓的名字,知道他曾主编《学衡》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和鲁迅、胡适等人有过激烈的论战;尽管当时我学的专业(法律)和吴宓毫不搭界,仍对吴宓其人发生了兴趣。
「不合时宜」的教授
进校头一年,出於对西洋文学的爱好,我旁听过吴宓教授的《英国文学史》课程,虽然次数不多,但印象深刻。我看到,老师进入教室后,首先打开随身带的布包袱,把里面的备课笔记和有关卡片放在讲台上;接着走到黑板前,把这堂课要讲的主题,和有关的参考书、着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详细地写在黑板上,然后开始讲课;可在讲课时,并不翻阅这些笔记和卡片,而是全凭记忆。他在讲台前走来走去,侃侃而谈;在分析作品时,常不假思索地背诵一些原作。还记得,老师背诵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当他背到得意处,拿起身边的手杖,随着诗的韵律,一重一轻地敲着地面,此时他的身心已融入诗的意境。听人说,吴宓不仅能用多种语言背诵许多西方文学名作,甚至整篇的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能全部背诵下来,反映出其学术根底深厚和学习上的刻苦。
作为外文系系主任,吴宓为系里工作付出了太多心血:他给学生设计比较完备的课程,聘请和介绍许多知名教授(如周煦良、田德望等)来系任教和讲课,并且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许多外国文学书籍建立起外文系图书馆.可他的辛勤劳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一九四七年三月四日,吴宓写了一则日记:「下午二─四时,外文系图书馆开馆,宓往指导。乃学生来者只二三人,殊乃懊丧。使宓痛感今日学生不好学,与宓之每事徒自热心,空费精力也。」
其实,岂仅外文系图书馆开馆来者寥寥,当时甚至连吴宓的主课都少有人听。记得这年五月二十一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来到武大讲演。此前不久,我在文学院佈告栏里看到,吴宓用毛笔写的、字迹工工整整的一个纸条,其中写道:「今日宓来授课,教室内空无一人。珞珈山风景优美,正是诸君大好求知时期,为何不予珍惜,宓深以为憾……」。这里,吴宓对「今日学生不好学」,不仅「痛感」於心,而且言之於外了。
过去我一直以为,同学们不上吴宓的课,只是由於当时学潮的影响。从一九四七年开始,武大的学生们(包括鄙人在内)大都参加到「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的学生运动中去了。学生们忙於传阅地下书刊,办墙报,座谈讨论,以及参加抗议游行各种活动,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情上课.
五○年后,读到当年吴宓的另一则日记:「晨八─九点上《文学批评》课.徐本炫、刘万寅二生来见,嫌宓所讲太浅近,又嫌宓不读中国新文学作品……宓滋不怿。盖宓在武大?觉未能尽我之所长,发挥正常作育英才。而诸生懒惰不好读书,愚暗凡庸,反讥宓为不合时宜,益令宓无所恋於武大矣。」
原来,同学们不上吴宓的课,还另有原因──对吴的授课内容有所不满.徐本炫是我十分熟悉的一位学友,外文系学运中的积极分子。他的意见反映当时学生中一种「左」的思潮。吴宓的专业和特长本来就是「国学」和「西洋文学」,不学习其专业特长,却要老师阅读和讲授「中国新文学作品」,何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吴宓毕竟不是趋时媚世的人物。他一生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尽管其学问和专业不像他的好友陈寅恪那样曲高和寡,在以政治为时髦的国度里,同样难逃无人喝彩的厄运,其一生寂寞令常人难以想像。吴宓在武大执教期间发出「未能尽我之所长」、「不合时宜」的浩歎,反映其内心的痛苦与悲哀,这是促使他后来坚决要离开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欲知宓者,请视紫鹃」
吴宓在武大期间聊以自娱自慰的,是对「红学」的研究。教学之余,不忘撰写文章,或在校内外作学术报告,发表他对《红楼梦》的各种见解。吴宓研究《红楼梦》,既不同於索隐派,也不同於考据派,而是把《红楼梦》作为文学作品研究,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红楼梦》,更着重於对人物的剖析。吴宓写过很多文章,对贾宝玉、林黛玉、紫鹃、王熙凤等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例如,他把卢梭的所谓「二我」之说,也即心理学上所谓「双重人格」应用在贾宝玉身上,认为甄、贾二位「宝玉」都有着曹雪芹的影子。这样的解释在今天当然已经不再新鲜,但在当时还是「独具慧眼」,令人耳目一新的。
和其他红学学者不一样,吴宓对《红楼梦》的研究,还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常置身於《红楼梦》角色之中。我在武大读过他发表在《武汉日报》的《论紫鹃》一文,对紫鹃忠诚、善良、执着的品格褒扬备至。我至今仍记得这篇文章的尾句是:「欲知宓者,请视紫鹃.」吴宓仰慕紫鹃,「爱屋及乌」,也仰慕其主人林黛玉。在吴宓看来,林黛玉是中国女性中最美好的人物,能够像紫鹃那样无限忠诚和深情地服侍和维护黛玉,是自己的最高理想。
在武大期间,还听到一则有趣的轶事:吴宓在昆明西南联大教学时,有一家小饭馆老闆为招揽顾客,将其店铺取名为「潇湘馆」。吴宓得知后,去找老闆商量把铺名称换掉;作为补偿,他愿意送老闆一些钱.他说:潇湘馆乃是林妹妹住的地方,用作店名,亵渎了林妹妹。这件事在昆明一时传为笑谈。
不管上述传闻是否属实,吴宓对《红楼梦》确实已到癡迷的地步。他像紫鹃一样,始终不渝地忠诚於自己的文化信仰和景慕的人物。例如,在文革「批林批孔」运动中,吴宓坚决捍卫孔子的历史地位。他说,「没有孔子,中国还在混沌之中」,「宁愿杀头,也不批孔」。结果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六一」惨案挺身而出
一九四七年六月一日凌晨,国民党政权为了镇压武大学生运动,出动军警数百人,包围珞珈山,抓走数十个老师和同学.为了营救被绑在囚车内的同学,学生们和军警们在男宿舍前的马路上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国民党军警们狗急跳墙,开枪射击,有三位同学(王志德、陈如丰、黄鸣岗)倒在血泊中。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六一」惨案。
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营救行动,在日字斋宿舍拱门前的马路上,目睹惨案发生的整个过程:王志德同学(江苏人)被枪弹击中,倒在离我不到两米的地方,脑浆迸裂,惨不忍睹。我差点也成了烈士。
「六一」惨案唤醒珞珈山的师生们,从此对国民党政权彻底失望,一致同情和支持学生运动。从来不过问政治的吴宓,此时也按捺不住了。他从人道主义出发,严词谴责国民党对学生的暴行;当听到被抓的师生中有外文系的教授和学生时,更有着切肤之痛;便毫不犹豫、自告奋勇地去找他的陕西同乡、武汉行辕负责人孙蔚如等人说理,要求无条件地释放被捕师生。由於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也由於吴宓等人的努力,武汉当局终於释放了所有的被捕师生。外文系教授缪朗山被捕出狱后决定去香港,吴宓帮他买好机票,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亲自送他去机场,并在机场等候,直到知道缪氏已安全到达目的地后,才返回珞珈山。
被释放的外文系的学生中,有一位是给吴宓老师提意见的徐本炫。一九五二年,徐本炫从武汉调《中国青年》杂志工作,与我一起共事。在「肃反」运动中,徐因一九四七年在武大被捕的事受到审查。当时,值我参加外调工作,曾多方求证为徐辨诬澄清。事后谈及此事,徐对我表示十分感谢.
「野烧难存先圣泽」
一九四九年四月,吴宓在珞珈山武大寓所写了一首诗:
余生愿作剑南人,万劫惊看世局新。
野烧难存先圣泽,落花早惜故园春。
避兵藕孔堪依友,同饭僧斋岂畏贫。
犹有月泉吟社侣,晦冥天地寄微身。
这首诗的题目是「将入蜀先寄蜀中诸知友步陈寅恪兄己丑元旦诗」,虽然是「寄蜀中诸知友」,实际上是对好友陈寅恪诗作的唱和。陈「己丑」诗写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原诗如下:
无端来作岭南人,朱橘黄蕉斗岁新。
食蛤那知今日事,买花弥惜去年春。
避秦心苦谁同喻,走越装轻任更贫。
独卧荒村惊节物,可怜空负渡江身。
陈寅恪晚年在「岭南」落户,吴宓「余生」留在「剑南」;陈寅恪「避秦心苦谁同喻,走越装轻任更贫」,吴宓则是「避兵藕孔堪依友,同饭僧斋岂畏贫」……。尽管两人晚年落户地点不同,两人不去台湾留在大陆的贫困状态和无奈心情则是相同的。
「野烧难存先圣泽」:长期以来,吴宓一直以「存先圣泽」(保存和保护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也因此被批判为顽固的「守旧派」。实际上,吴宓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回国以后,就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的许多优秀文学经典名着和先进文化,说明其人并不「守旧」。当年,新文化运动在「打倒孔家店」口号下,不仅要「把全部国学,包括文言文都送到垃圾箱里去」,甚至主张废弃汉字,取消中医、京剧,扫荡所有国粹,「全盘西化」;老祖宗传下来的任何精神遗产统统报废,实为后来「文化大革命」之滥觞.吴宓主编《学衡》,提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他撰写发表《论新文化运动》长文,主张存旧立新,反对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因此,过去包括鲁迅和胡适在内的许多文化人,对吴宓和《学衡》的批评乃至批判,都有失之偏激处。正如吴宓弟子季羨林所说的:「雨僧先生当年挺身而出,反对这种偏颇,有什么不对?他热爱祖国文化,但并不拒绝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只因为他从来不会见风使舵,因而被不明真相者视为顽固,视为逆历史潮流而动,这真是天大的冤枉。」
「落花早惜故园春」:吴宓借用「落花」、「早惜」二词,感歎中国传统文化之花果飘零,以及自己之悲愤已久。他当时可能不会想到,此后中国传统文化被毁弃愈演愈烈,直到文化大革命更是发展到「史无前例」和「人神共怒」的地步。今天,人们重新评价孔子的学术和功绩,传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显露出吴宓当年的远见卓识.
「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
「余生愿作剑南人,万劫惊看世局新。」(按:此处的「万劫」,应作「乱世」解;「惊」字,指「前途未测」。)当时,吴宓是「惊看世局新」,不是「欣看」或「喜看」「世局新」。一九四九年,吴宓本来有出国的机会,他之所以不出国,也不去台湾,是因实在舍不得离开中华文化植根的这块土地。吴宓十分热爱中华文化(包括宗教、祭祀、礼仪、服饰、饮食……更不用说经、史、子、集所有的中国经典),十分习惯於中国的社会氛围、生活方式、人伦关系等等。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武汉解放前夕,吴宓匆匆飞往西南,是因对新世局的不察:能躲就躲;躲一天,算一天。这和陈寅恪当时的情况是一样的:陈於北平解放前夕登机南下,来到广州,不再前进一步去香港。陈寅恪也是愿远离政治中心,但不愿离开中华文化故土,其心态与吴宓完全相同。
吴宓原以为去四川「作剑南人」可以安度「余生」。事实上,吴宓在西南师范学院二十八年,「人与流年共向冬」,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加严酷惨烈:他多次挨批受整,两次被剥夺授课的权利;在「文革」中更是受尽百般凌辱和摧残,《吴宓的最后岁月》一文叙述了其中一些细节:
「吴宓被关入黑房,昼夜审讯斗争,黑房外有红卫兵把守。吴宓关在黑暗水房久了,全身髒痒难受,只好向把守的红卫兵请求洗个澡。红小将回答说:你这个老反革命想洗澡,这容易,我来侍候你。一会儿另一个红小将提一桶凉水来,两人合手合脚扒光他的衣服,把他从床上拉下来,站在泥水地上,高的一个拎着吴宓胳膊,另一个挥动刷大字报的毛刷,把凉水用搪瓷盆浇在吴宓身上,然后用刷打吴宓。那是寒冬的初春季节,凉水冻入心扉,吴宓浑身发抖,接着毛刷在他身上乱刷,直到吴宓跪下磕头求饶哭叫,红小将才将整桶凉水从头淋下来,说是为他「提壶灌顶」。吴宓哭着说红小将整他,红小将说这不是整,要整就要把他的耳朵、鼻子一样样割下来。他们问吴宓是不是想挨整,吴宓只好磕头求饶,并向红小将致谢,这才保住了耳鼻。
有一次吴宓躺在床上想绝食求死,红小将骂他,「绝食是向造反派、向文化大革命、向伟大领袖毛主席猖狂反扑……。」於是,叫来几个男女红卫兵,把吴宓按在床上,朝他鼻子里通往食道处塞一根胶管,然后灌入一大碗厨房丢弃的潲水,里面饭菜混合,把他的胃填得鼓胀、秽臭不堪,熏得他脑酸泪流、痛苦难当。红小将告诉他,这叫做鼻饲。经过四天「鼻饲「,吴宓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直到他同意自己掏钱去买饭菜吃,红卫兵们才停止了这种惨无人道的「鼻饲」……。」
吴宓在文革中不断受到这惨无人道的摧残以至足髌目盲,最后被遣送回陕西老家……。人们听到,这位留下逾千万文字精神遗产的一代国学和西洋文学大师,离世前满怀悲愤和撕心裂肺的呼喊:
「给我水喝!我要吃饭!我是吴宓教授!」
──写於二○○八年二月
吴宓逝世三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