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群体奋起反抗
最近,一份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全院大会的会议纪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只要是关心北大、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无不仔细研读这份文件。人们关注的重点不是院长张维迎的表功报告,而是教师们对张的严厉批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师们奋起反抗,既是为了挽回北大及光华管理学院的声誉,更是为了捍卫自身的权益与尊严。
长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被历次政治运动打断了脊樑,他们成为最软弱、逆来顺受、唯唯诺诺的一群人。在近年来中国大学急剧膨胀和急剧腐败的过程中,大部分大学教授都保持沉默,除了作为外来和旁观者的丘成桐、丁学良等人直陈中国大学的危机之外,在本土只有陈丹青、陈平原、钱理群、张鸣等寥寥可数的几名教授站出来说出「皇帝什么也没有穿」的真相。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是学术腐败和教育质量直线下降的重灾区;而「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光华管理学院,则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张维迎主持光华管理学院的工作以来,光华日益沦为富豪与官僚镀金的中转站,以及见钱眼开的赚钱机器,在社会上口碑不佳,让北大也一同蒙羞。与中国的其他部门一样,大学校长、院长的职务是自上而下授予的,而非自下而上选举的。因此,校长、院长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权力不受制约的「土皇帝」,以张维迎为例,他标举改革者的旗帜却成为光华的独裁者;教师们只能对学院的怪现状敢怒而不敢言。
鲁迅说过,作为被压迫者,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光华的教师们终於在沉默中爆发了。在此次会议上,何志毅、单忠东、蔡剑,杨东甯、江明华、曹凤歧、张红霞、王立彦、刘力、胡健颖、朱善利、王亚非、陆正飞等人相继上台发言。这些人当中,有的是光华的老人,有的是刚从海外回来不久的新人,有的是埋头书斋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是党务系统的官员,也有的是工会的负责人,甚至还有与张关系密切、被张所提拔的人士。他们的背景及立场各不相同,他们的言辞或尖锐或温和,但都对光华的现状相当不满,对光华的改革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与建议,并期望中国大学能够建立起一套民主的管理制度来。
知识分子群体维权
在我看来,此次北大光华教师的「起义」,与厦门市民反对化工项目和上海市民反对磁悬浮项目一样,是中国近期中产阶级勇敢维权的三个醒目的亮点.过去,人们一提起「维权」一词来,便联想起权利受到最大程度侵害的、底层的工农大众。如今,维权意识已经拓展到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群体之中。厦门和上海两地的市民,不惜冒着被诬蔑为「非法集会」的危险,挺身而出保护家园.他们以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等新兴的联络方式,迅速传递信息,召集有共同诉求的民众,或聚集在市中心的广场上,或「集体散步」,或徵集签名信,或参加听证会,终於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地方政府作出一定的让步。这两个事件展现出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国民主化的破局,不能仰望一个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式的人物的出现,而只能「返求诸己」。换言之,中国民主转型源源不断的动力,就蕴藏在这个正在站起来的中产阶级群体身上。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师们所要反对的,不仅仅是张维迎「这一个人」,而是造就「张维迎现象」的滞后的大学管理制度。
问题的关键在於目前中国大学的权力结构和管理体制,而解决之道是将官僚治校变成教授治校,将个人的独断专行变成透明的民主讨论,将大学从官僚和商贾的附庸变成创造思想、文化和精神价值的「独立王国」。如果知识分子没有敏锐的权利意识,不敢公开捍卫被侵害的权利,那么它就无法成为时代的先锋,而会被时代所抛弃;如果作为社会的「思想库」的大学,自身不能率先成为一个「民主共同体」,那么它就无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任何具有前瞻性的意见,从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工会开始发挥作用
这次光华的会议有两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第一个亮点是工会的出场。长期以来,中国的「工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工会主席则是安置即将退休的官员的一个闲职。在行政官僚与教职员工的极端不平等关系中,工会从来都是无足轻重的旁观者,它没有也不可能将分散的教职员工组织起来,凝聚成一支可以同官僚系统对峙的力量,因为它本身就是官僚系统的一部分,不过是非常边缘化的一部分而已。在此次光华全院大会的纪录中,我特别注意到了光华管理学院工会主席张红霞教授的一段简短发言:「光华现在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声誉受到了很大损害,一些老师自发的提出来一些倡议,工会把群众的声音整理成了《倡议书》。大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民主的、和谐的、快乐的光华.」同时,她还表示:「今后学院的工会确实应该依照《工会法》、《教师法》在监督民主决策上多做一些贡献和工作,更多地保护大家利益,能够让大家在光华过上一个非常快乐愉快的生活,然后再埋头干活。」这段话让人看到了微茫的希望。以工会对抗学阀,大概是光华的教师们「绝地反击」的一次机会。虽然到目前为止,工会尚且软弱无能,但人们一旦努力将其激活,它未尝不可能成为「体制内护法」的渠道之一。而工会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会,大学或许可以成为先走一步的「试验田」。如果工会的角色和功能首先能够在大学中得以复原,如果工会能够积极运用相关法律来帮助教职员工的维权行动,那么大学的民主化就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从制度上改革大学教育
第二个亮点是在大会上公佈的一份《光华管理学院教师建议书》。这份建议书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主要有以下四条:
第一,成立学院教师委员会,由全体教师选举产出,学院行政班子决定的重大事项,需经教师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生效。第二,保持学院学术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增大学术委员会的代表面,行政领导在学术委员会中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以保持学术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第三,响应许智宏校长的学术见解和观点,在光华管理学院施行院长轮值制度,教学研究人员兼任的学院院长和副院长实行轮值,任期四年不得连任。第四,建立完善学院行政管理制度,重大问题实行投票制,学院行政班子每年度应向全体教职工大会进行述职,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这是光华教师的一份「权利宣言」。我相信,如果以上四条建议都能实施的话,光华就有可能掉转船头,驶向正确的航道,并对北大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界带来正面的启示。即便未来有不堪的人物当上光华的院长,他也无法给光华带来巨大的伤害,因为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制度来监督和制约之。「院长」的一举一动将不再是所有教职员工瞩目的中心,因为「院长」仅仅是一名全院成员僱佣和选举的「短期服务生」罢了。学者谢泳曾经指出:「中国大学扩张不到十年,矛盾已如此尖锐,确实需要反思和改革中国大学制度中不合理以及不近人情的地方。在办理大学事务中,今天中国教育管理者的智慧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明显下降了,大学如果不能独立,教授不能治校,学术也不可能独立和自由,这样,期待中国大学出世界一流的学者和成绩是很难的。」如果此次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师们的「造反」能够让人们看到大学实现教授治校的前景,那么曾经掀起新文化运动的北大,又将成为大学制度更新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