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复始的机构改革
一九八○年以来,周期性的「政府机构改革」与改宪法、改党章一样,已经成了例行公事。无酒不成席,每届政府都要搞「机构改革」,每个总理都要搞一到两次。屈指数来,如今已排到了第六次。而且,每次的「机构改革」,无非是合了又分、分了再合,减了又增、增了再减,机构更名、科室过户,机关易址、权力搬家。
这样的「改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老百姓对它已经失去了兴趣。
为什么每届政府如此这般地热衷呢??面上的理由倒是有一大堆,诸如机构臃肿、人浮於事,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不清、分工不明,等等等等。然而,光凭「机构改革」能解决问题吗?行政机构是表,政治制度才是里.机构之病,病根乃在机构之外、机构之上。这么简单的道理,胡温当局又岂能不知。那么,「机构改革」是否还有些?面之下的「硬道理」?
「硬道理」当然也是有的:「条条」越来越不听话,「块块」越来越不服气,不时归置一下,调整调整,上调下派,内引外联,有利於「维护中央权威」,减少「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尴尬,此其一;亲信要提拔,「太子」要照顾,派系要平衡,利益要均沾,让油水大的派系让出几个肥缺,让实权少的衙门分得一些实惠,这有利於「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其二。这两条,大概才是「机构改革」必须周期性进行的根本原因吧。
「大部制」雷大雨小
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号称「大部制」,又美其名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前,御用学者和官方媒体好一阵「爆炒」:有人说这是「大手笔、大动作」,「真刀真枪」,「大刀阔斧」;有人说这次要搞「三权分立」、构建「服务型政府」(此「三权分立」非指立法、行政、司法之分权制衡,而是中共独创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行政三分」);甚至还有人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胡温第二个任期的开山板斧,将为「政治体制改革」「杀出一条血路来」。一时间众说纷纭、沸沸扬扬,好不热闹.
结果如何呢?人大会上,「大部制」终於亮相,辛辛苦苦折腾大半年,大话说了那么久,不过减少了一个部而已。最该合并的没有合,如铁道部;最该削权的没有削,如发改委,还有公安部,依然权滥无边;应该设立的也没有设,如能源部。从这个不三不四的「大部制」中,何处体现了「精简」和「高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部制」?可真是羞死人了!如此看来,中国的「机构改革」也真是无戏可唱、无路可走了。
「钉子户」谁也动不得
铁道部是这次「大部制」的「钉子户」。真是怪哉,「大刀阔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居然「拆迁」不了一个小小的铁道部。这说明「铁老大」还真是名副其实,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拿今年的雪灾来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而人祸当中,铁道和电力又佔了一大半。按理说,谁不改它也得改,留着铁道部这种体制怪物,别说是「大交通」无计可通,只怕「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通通都得绕道而行。独立王国都不敢改革,这「行政改革」还有天理吗?
「钉子户」又岂止铁道部一个。凡是那些背景特殊、高度垄断、油水很厚、利益很大的领域,如石油、电力、电信,如银监、证监、保监,如土地、城建、财税,其权力与职能也都原封未动。为什么它们就改不得?为什么它们就改不动?答案大概也简单,不是因为它们很高效、很法治、很「科学发展」,而是因为它们很腐败、很专权、很特殊,它们那里「太子」成群、派系很深,特权人物浸淫已久,官场姻缘盘根错节,既得利益根深蒂固,老虎屁股摸它不得。
关键是一党专制的死结
西方国家之所以能搞「大部制」,是因为人家有宪政民主:中央政府的权力有限,行政机构的职责分明,该管的事情必须管好、管到位,不该管的事情连边也不能沾、管了就是违宪。而我们中国的政府机构就大不一样了,它管得那么宽那么广:要替人大立法规(所谓「部门立法」),要帮地方审专案,要给企业定政策,它又管得那么细那么密:连学生唱什么京戏、网民发什么贴子、农民卖不卖宅基地全都要管。这样的政府,只有区区几个「大部」肯定是不够用的,也肯定是运转不起来的。
归根结底,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之弊,绝非部门之分合、权力之迁转、职能之划拨可以解决.大部也罢,小部也罢,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若冲不出特权利益的围困,打不开一党专制的死结,「行政改革」是断然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