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十多年来,世界各地的气候灾害让“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排放”、“京都议定书”等词条逐渐进入人们的话语。“变暖”的后果并不像字面上那么和风细雨,如果说北方连年春天的沙尘暴还只是慢性病,那2008年初的南方大雪灾,则足以令国人见识到气候之神的躁狂。继续用“变暖”一词描述环境恶化带来的气候危机,这种轻描淡写的措辞,某种程度上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
气候变暖和其它牵涉重大利益关系的国际问题一样,在公共领域也是颇多迷障。美国、澳大利亚等排污大国和中东石油出口大国在阻挠《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施行上可谓煞费苦心。这一集团财大气粗、不择手段,使得那些用所谓“科学证据”来否定全球变暖,甚至为变暖说好话的“科学家们”显得更可疑。世界大国在限制污染的问题上都没有了“大国气度”,皮球踢来踢去,激怒了激进的环保主义者,奶油蛋糕狠狠砸到西装革履上,国际会议屡屡不欢而散。激进的环保主义者容易上镜,激进的拜金主义者却是时代的“主流”:你说你的,我排我的。
与此同时,不少媒体依然有意无意地把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问题简单归结成“自然灾害”:一会儿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一对“坏孩子”,一会儿说北京高温“热岛效应是元凶”。两年前有媒体对加拿大环保人士示威游行的报道标题更让人忍俊不禁———“游行抗议全球气候变暖”。好像无知小孩摔了一跤,还没爬起来就指着地板骂骂咧咧。
不管能源财团手下有多少公共关系精英、新闻发言名嘴,全球气候状况的恶劣却是铁证如山的事实。美国资深气候问题专家马克。利纳斯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间,走访世界各国气候受灾前线,在《聚焦:来自一个正在变暖的世界的讯息》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这一问题的全球性视角:遭受雨灾的英国,被海水侵占了国土的太平洋小岛,被沙漠吞噬的中国西北沃土,飓风肆虐的美国,神圣的高山冰川融化消失的秘鲁……还有为了杯水车薪的《京都议定书》上演的国际闹剧。
大气层不分国界,气候变暖,是对各国政治家良心的考验。政治动乱可以不闻不问,种族屠杀可以视而不见,再强的军事力量,却不能把气流拒之门外。而消费主义主导的时代,能源消耗又直接与所谓的“生活质量”挂钩。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公民个人道德的考验。让新富起来的一代人不要买私车、改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让惜时如金的商人们出门坐火车而不坐飞机,那真是要了他们的命。正像马克。利纳斯所拜访的阿拉斯加居民一样,虽然气候变暖使得当地冻土融化,房屋倾斜,野生动物数量锐减,居民们却从每年大量的石油出口中获得巨额利润和就业机会。世代居住的环境面临崩溃时,他们仍然支持加大石油开采,数着钞票踏上毁灭之路。
自然,钞票可以让人在毁灭之路上慢慢地走,甚至舒适地走。天气热了可以开空调,淡水用光了可以净化海水,大不了一架专机举家迁到高山风景区去。而空调散发的热量、净化海水带来的污染、飞机排出的温室气体,留给社会底层的人消受。环境问题经过阶层的筛子,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商业集权势不可挡,在不远的将来,好的生存环境也将成为商品,“生存权”恐怕就成为“阶级特权”了。
地球大温室成了一个大“囚室”,气候变暖让几十亿人陷入一个超级“囚徒困境”,更糟的是这些囚徒分居世界各地,根本不知道我在这里心旷神怡飙大马力汽车于笔直的公路上,和你在那里愁眉苦脸对着烂在海水里的农作物有何联系。这本《聚焦》,意在帮助囚徒们了解真相,至于囚徒的小团体之间如何博弈,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