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春季 “秘密”书当道

没有“大书”,只有“秘密”

2008年忽忽过了三个月又几天,这一百多个日子,温度在最冷的7℃和33℃之间盘旋,出版业则经历了“诚品事件”———由于经营策略的改变,诚品书店与出版业者几番谈判,订立出新的交易规则名曰“寄售制”,人气集中在动漫区的台北“国际书展”,以及让政党重新洗牌的立委与大选,因为这场选战,马英九至少出版了《沉默的魄力》、《原乡精神》、《青春铁马向前行》等五本书,《马英九这个人》、《马经》、《看破马英九》等“批马书”也分庭抗礼,谢长廷的《逆中求胜》还一度成为金石堂书店的畅销书。

一到三月,在选举激情中被扫到边缘的出版业也经历了寒冷的冬天,最普遍的感受是“没有大书”,因为“没有大书”,《秘密》(一本讲述“心想事成”的正面思考的励志书)已持续热卖九个月,突破32万册,接下来则有《秘密》概念书接续登场,如《好事吸引力》,以及宣称是《秘密》的启发书如《失落的致富经典》、《万能金钥》,总而言之,《秘密》的发酵力相当惊人。

但要说“没有大书”亦不尽然,《追风筝的孩子》让胡赛尼成为国际超级作家,他的第二本小说《灿烂千阳》版权费因此翻了十番,说它是这一季书市最受瞩目的“大书”应当没有争议。如果以厚度决胜负,那么一月出版的法国小说“莫扎特四部曲”之《大魔法师》、《光明之子》、《火焰盟约》、《丰饶女神》堪称第一,三月出版的日本小说《不沉的太阳》上中下册也有一千三百多页。

“让畅销书再畅销一次”

1992年出版的《香水》让台湾人见识到德国人在冰冷的重工业之外,还非常之会说故事,但一直到2007年的《德语课》、《丈量世界》和《群》,德国小说才又一次让台湾读者惊艳,从此深深爱上,进入春天的台湾书市如今正燃烧着一股“德国小说热”,包括《群》姐妹作《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的出版,改编成同名电影的爆笑小说《男人都是智障》,以及费策克的《治疗》和《游戏》,没错,都是德国制造。

出版社如今也热衷推出典藏版或纪念版,《GOOD LUCK———当幸运来敲门》的黄金典藏版、《群》的十万册奇迹纪念版,它们都可望从畅销书升级为收藏品。《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日本小说家村上龙的作品,它曾经失利,销声匿迹数年,如今重新上市却上了排行榜,面对衰退的书市,“让畅销书再畅销一次”加上“把当年能卖而未卖的小说翻出来重推”,于是成为出版社新的努力方向。

自由经济学大师傅利曼的经典之作《选择的自由》则重现江湖,资深出版人苏拾平曾经翻译过该书,那约莫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投资经典《漫步华尔街》全新改版,加入“行为金融”;另有一本经典之作,伦敦政经学院教授理查德。桑内特的《公共人,再会吧》悄悄上市,对狂热于选举却冷漠于公共事务的台湾,这将是一本启示之书。重量级的出版还有《路西法效应》,作者金巴多为现代心理学代言人,他写的普通心理学是广为大学所采用的教科书,“史丹福监狱实验”则是他著名的实验,情境力量大于个人意志,天使变魔鬼,这就是《路西法效应》所要论述的。

看书为赚钱,有钱有幸福

或许这已经是一个没有公共,只有个人的时代了,书市以两种面向反应,一是具有异国情调,诉求“个人小小幸福”的小书如《到英国喝下午茶》、《我不是一本型录》、《我爱呷片》、《荷兰,家居》等等,不断生产出来;一是简直可以用“倾巢而出”来形容的个人理财书。“发财”为人生最大的梦想,甚至是惟一的追求,以理财书为主轴的出版社一家接一家冒出来,书名也取得越来越直接:《简单变有钱》、《我靠基金钱滚钱》、《黄金这样买就对了》,看书为赚钱,有了钱,就有幸福。

书名是个有趣的观察点,咬文嚼字的时代似乎和恐龙一样从地球上灭绝了,如今书名担负的责任是直接传递讯息,或者作为一种保证,一种宣誓,非文学类书尤其如此,近期的代表作有《影印纸的背面不要用》、《字的设计有道理》、《绝不失败的电子锅蛋糕料理》、《不当大学教授的保险小子》、《非写不可,不写会死》、《人生难题的简单答案》、《看看英国人如何教出孩子的竞争力》,完完全全的“一山还有一山高”,接下来将如何演化也就令人特别好奇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