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仇恨遮蔽了我们的双眼

        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爱国
 
        99年,我们反美;05年,我们抗日;08年,我们又在声讨包括法、美在内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按照那些爱国青年的说法,这次是因为有些国家的政要抵制奥运,纵容藏独势力干扰圣火的传递,还有就是以CNN为代表的西方媒体攻击中国人说华人是一帮暴民和匪徒;以家乐福为首的跨国公司资助达赖
 
        这些爱国主义者的言行,颇有一种“乱我国者必杀之”的架势。这情景,俨然我们正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每个中国人都要擦亮眼睛,绷紧神经,时刻警惕欧美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攻击,捍卫无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我们真有那么多敌人吗?
 
        如果有,那谁又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我们的朋友?
 
        主流媒体告诉我们,达赖分裂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是敌人,而那些热爱和平、支持奥运的人士都是朋友。我们要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为奥运和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官方一呼,应者云集。公众的思维,再次跟着外界的教导,回到那“非友即敌”的朴素层次。难道,我们的脑子中,除了“好人/坏人”外,就没有第三种人么?我们就没有自己的分类标准么?
 
        扯远了,我们还是先看看公众是怎样“爱国”的?
 
        首推游行。这主要是那些旅居海外的华人所为,他们利用西方国家的宪法空间,举行一波又一波的游行和抗议。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他们跟藏独势力拼起了人海战术,游行规模不断扩大,目的是让全世界看到华人的力量。
 
        其次抵制家乐福。跟几年前抵制汉堡可乐类似,国内一些爱国人士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号召广大消费者某个时间段不去家乐福购物,让它们门可罗雀,遭受利润损失。
 
        最后是网上的口诛笔伐。一打开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这些主流媒体,整个页面都是抨击CNN、声讨藏独的新闻和评论,甚至连搜狐、新浪这样的商业网站也不得不在头条或要闻区挂上这类新闻。新闻报道一则接一则,网友的愤怒一浪高过一浪,所有国民似乎都沉浸在仇恨的海洋,爱国与否正成为衡量一切的道德准绳。
 
        爱国高大无比,其他一切渺小无法再渺小,渺小得直至可以抹杀。杜克大学的王千源,这位来自青岛的小姑娘,霎时间成了亿万网友攻击唾骂的对象,因为她曾试图在支持中国和支持西藏的两个抗议团体之间进行调停。汉奸、卖国贼……这些特殊年代的斗争词汇,再一次被情绪化的公众拿了出来,歹毒地戴在这个女生的头上。她的个人资料到处被公布,她的国内家人也遭遇泼粪袭击;在昆明的家乐福门口,一位表示异议的人被爱国的群众用矿泉水瓶子袭击;在巴黎拼命保护圣火的残疾人小姑娘金晶,因为发表不同意抵制的意见,也被网上的爱国者们的口水淹没,在不知羞耻地攻击金晶的残疾时,连汉奸、卖国贼的帽子都给金晶批发过去了几车皮。这一切,跟那“一人挨批,全家遭殃”的年代,又何曾地相似。
 
        有人说,爱国是窃国者的通行证,汉奸是爱国者的墓志铭。如能明白这点,就不难理解当年呼吁“保护中国的民族品牌”的宗庆后为何会偷漏税3个亿,为何义和团成了历史公认的爱国运动,而李鸿章却是众人切齿的卖国贼,为何许多肮脏的政治交易往往发生在爱国的名下。
 
        其实,也没必要这样诋毁爱国主义。因为没有敌人就无法塑造国家认同,没有“他者”便无法感知“自我”。对中国这样一个尚处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国度来说,内塑认同外塑形象的民族主义(尽管中共更愿意称之为爱国主义)更是关乎国运政体。余英时在民族主义的百年历史中就认为,近代以来三次政权移转的原动力无不来自民族主义。
 
        可惜,我们的爱国主义更多地打上了工具主义的烙印。九年前的反美游行,三年前的反日游行,无不以爱国青年没过完瘾就收场为结局。有人戏称,他们不过是“一次性夜壶”——用完了就扔,就像满清的义和团和文革中的革命小将一样
 
        更可惜,跟人家相比,我们的爱国主义是那么的小气。姑且不说全球一体化时代抵制家乐福的种种荒谬,就是看网民对王千源、金晶的恶言暴行,看他们买下法国第一夫人裸照,就显露出一种底气不足、小气而霸道的心态。
 
        大国公民该如何爱国?有人总结得很好:
 
      大国的国民是宽宏大量的,慈悲的,在个人关系上不斤斤计较得失,在国家关系上以平等和相互尊重为原则,不记仇,不秋后算帐,平心静气、不卑不亢地对待那些过去慢待或是欺负过自己的人。
 
      大国国民不掩饰自己的错误,不忌讳别人的长处,不嫉妒他国的成就,但也不甘落后;不把自己的意识或主见强加给别人,但也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对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持之以恒,相信自己的制度的优越性,有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优越感。
 
        卡弗蒂的几句话,我们的反应就如此强烈。那么,面对中国媒体那么多的负面报道,西方国家是不是也要来个全民抗议,说严重伤害了他们人民的感情呢?事实上,西方国家根本不在意中国的媒体说了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就两国关系而言,实在的东西都在政府谈判、协议、文件里;就内政而言,真正需要关心的是本国政府做了什么,而不是人家说了什么。
 
        人民日报说,爱国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对这句话,我拍双手赞成,因为这国实实在在是我们的。署名青龙山人的网友说,这国家不是一个供人意淫的空洞的符号,它是由像我这样一个个草民组成的。它实实在在充满着我们的欢乐和痛苦。……对我们,(这国)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是一句话是否会惹祸上身的担忧,是清洁还是污浊的空气,是股票和物价。谁能使我们过上快乐的生活,谁就是爱国。无论是贡献知识捐献钱财,还是批评他的弊端促其变革。
 
        仍以奥运为例,我们经常批评西方国家把奥运政治化。问题是,我们自家的屋子扫干净了吗?当我们看到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以奥运的名义“整”她妈妈时,当一些部门动辄以奥运的名义大拆大建、到处截访,甚至连学校的论文答辩时间都要因此变更时,我们不禁要问:奥运政治化,我们是不是比西方国家走得更远?
 
        许多人爱国,是因为他们爱这个历史地延续下来的文化共同体,而不是政权本身。我们的政府常常把自己的合法性和共同体绑在一块,以此赢得更多的认同。但执政者若因此而固步自封,不有效回应社会的民主压力和民生诉求的话,到头来恐怕还是会丢掉法统的。
 
        当一些公民(甚至官员)因言论获罪,当许多人至今仍在贫困线下挣扎,当股市暴跌物价飞涨环境恶化,当纳税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时,我们是继续沉浸在仇恨的发泄中,还是该以实际行动推动变革,赋予弱者尊严呢?或许,只有用事实让西方公众认识中国,才能消除他们的偏见和误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