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坊间流行一本书:《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老实说,这七张面孔,我们都并不陌生——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这些文章大部份我都已读过,其中四篇先前也曾收入《另一面》中,但是将这七张同属一个朝代的面孔放在一起,感觉竟然就大不一样了。
一个开国皇帝,一个建功立业的篡位皇帝,一个名动青史的清官,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宦官,一个杀人如麻的造反枭雄,一个留下千古骂名的“贰臣”,一个无意中成了民族英雄的末代忠臣,七张面孔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清晰的王朝剪影,兴衰荣辱、是非成败,尽在其中。
其中的有些篇目,我在杂志上陆续读到过,而且一年多以前就写过一篇小文《重写历史的可能性》,就文学想像与历史的关系等提出了一些看法。
1644年的吴三桂不过三十出头,“这是一个充满激情、欲望、才华和能量的生命”, “冲冠一怒为红颜”,作者的思维没有停留在多少世代以来人们早已形成的定式之中,对一个被唾骂了6个甲子的吴三桂给予了“同情之理解”,并力图从人性的、特别是心理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吴三桂当年的选择。
对于两个注定被后世记住的皇帝,年轻的张宏杰察觉了“历史的惯性”,也看到了“权力的奥秘”,正是朱元璋、朱棣父子塑造了朱家王朝的性格,当然,历史的巨大惯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王朝的命运,尽管绵延几百年之久,毕竟走不出那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仿佛橡一个圆圈般,绕来绕去,总是在原地踏步。宫廷权力的故事总是重复着血的轮回,篡位的阴谋,武力的后盾,堂皇的装饰,这一切都被高高的宫墙挡住了。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没有关注制度性的缺陷,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人性深处,试图揭示人性的复杂性,特别是人性的幽暗一面,飞扬跋扈的张献忠连自己有时候都对难以抑制的嗜血欲望无法理解,只好以所谓“收人”的使命来自我安慰,他对没有抵抗能力的平民、文人以及投降者大开杀戒,为四川留下了浓重的血的记忆。
令人谈虎色变的魏忠贤,不过一个弄权的太监,却能挟天子令天下,他身材高大、性格开朗,重感情,也有一肚子的抱负宏愿,他容不下任何对他的专横跋扈不满的声音,对于不服者毫不留情,在面对政敌的时候,他浑身上下似乎都弥漫着一股杀气。@
就是连那个在历史中留下了好名声的大清官海瑞,在人性、人格的层面也并不是那么完美,作者从史料判断这位清官是个“偏执症患者”,所谓清官也不过是中国发达的贪渎文化中一朵病态的奇葩,越开得艳丽,我们的民族就越可悲。
如果说“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那么多读一点历史对我们总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