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说,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的两名学生在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老师因此被称为“杨不管”。这条新闻被传到网上后,很快就引起了网友的激烈争论。
“杨不管”该不该管?
在7月17日之前,对杨不管的评论多呈一边倒的态势,很多人咒骂他没有师德、冷血!有人拿他跟地震中第一个跑出教室的教师“范跑跑”相比,指出“如今师德需要加码”。
背离职业操守和行业规范
凤凰网友“dongwujiuke”认为,杨不管的做法从教师职业规范来看,也是不妥的,“即便课堂殴斗的学生,没有生命之虞,一个教师竟然无视学生在课堂双双出手,搅乱正常教学秩序,这无论是从教书,还是育人两方面考量,他都严重背离了职业操守和行业规范,甚至是一种违法行为。”
“孺子落井”的恻隐
新浪网友“叶匡政”认为,杨不管的“不管”让人吃惊,因为“早在二千多年前,就用‘孺子落井’这个著名案例来说明人性的一些本质。即使一个因环境而变得冷酷、残忍的人,在那一刹那也会做出恻隐之情的反应”。
现在的老师不敢管,很无奈
而新浪网友“三刀柔情”则认为,现在的老师不敢管,很无奈,因为实际情况已经演变为这样,“学生、家长可以侮辱侵犯老师,但老师却不敢惩戒学生,有时连正常的批评教育都无法开展,时间久了,就造成一些学生不把学校的纪律和老师放在眼里。学生的安全要教师保护,教师的安全又由谁来保护呢?”
令人绝望的真相
“杨不管事件”发生后,被称为“杨不管”的杨经贵始终没有公开辩解。7月16日下午,杨经贵破例接受《河南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首次公开声明:“事实上我管了,叫我‘杨不管’是对我的侮辱。”
他是一位很好的教师
搜狐特意做了个专题《杨不管事件中令人绝望的真相》,编者手记说:“负责报道的记者打电话跟我说,当初那个导致很多人误会的报道,起源于死者的舅舅找了当地媒体。他是一位很好的教师,高级地理教师。他所能做的就是为这场意外承担一切。从此他不再当老师了。他拿什么谋生,无从知晓。”
把平民的无奈传播出去
搜狐网友“白木”读完后,强烈要求杨经贵上“百家讲坛”,“以一个特级教师的名义,通过央视的收视率把平民的无奈传播出去。并且肩负教育中国网民的基本素质与道德。”
不要什么都以网民的名义
7月13日23点43分,一位ip地址为60.20.*.*的腾讯辽宁大连网友写下如下评论。随后,这条评论被无数网友默默地顶起——“杨不管这网名不是我们网民起的,不要什么都以网民的名义,我们不承认”。
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如果说,面对“杨不管事件”的绝望真相,网友是错愕,媒体是尴尬,那么,相关部门则应该羞愧!这样的一个好老师为什么不见容于教师行业,师德的祭坛还会出现下一个“杨不管”吗?
谁来赔偿杨经贵?
腾讯网友“姜伯静”关切地说:“停职也许就代表着失去职业甚至更多,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如果10万元是你对因为自己失职而失去孩子的家庭进行赔偿的话,那因为失职而造成你失职、使你几乎身败名裂的部门应该赔偿你多少呢?”
不要把老师当成道德标兵
和讯某网友说:“在现行教育制度和政策的产物下,教师的权利和地位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是虚的,而责任和义务是无限大的,教师教育学生,除了鼓励和表扬,不能批评不能罚,否则就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是高压线,当老师的为了自保,只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保着那可怜的饭碗就不错了,别把老师当成神了……”
教育的权力管制要收敛
博客中国网友“朗废”分析说,“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由于旧有政治体制的惯性和传统党治教育的指令,学生在学校中还要接受与早已经物质化的经济社会相脱离的空洞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而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美育、艺术等教育被弃之如敝屣,根本得不到重视。同时又日益遭受物欲文化的渗透、侵蚀和引诱,导致学生无心向学,变得玩劣异常,缺乏应有的文化基础和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