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魔鬼是牛头马面的丑八怪,在《圣经》里,魔鬼向来是天使的面容和装扮!
——自题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应时势。英雄诚然如此,枭雄也是如此。
为了不让屁股决定脑袋,我们需要探究拉登仇恨的根源、特点和他同志的来源,探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歧视穆斯林、是為了和我们自己的社会比较:
拉登同志离我们有多远?我们的国家会不会产生系列拉登呢?
这不是杞人忧天,2008年7月21日昆明连续发生3起公交车爆炸 已致3死14伤①,已基本体现恐怖主义的特点:
第一是以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为屠杀的对象,认为平民是政府政策的支持者;
第二是采用现代的高科技和毁灭性武器,造成尽可能大规模的杀伤破坏;
第三是范围广,强度大,对象多,目的产生新闻效果以便将自己目的广传;
第四是对国际政治经济影响深远,企图威吓世界(国家)改变公共政策。
一、拉登的思想背景
拉登对西方的仇恨心理,就历史而言,远可以追叙十二世纪前当时政教合一的西欧十字军东征对穆斯林的伤害,以及1683年以后强悍善战的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大军从维也纳打败而归,从此一蹶不振……
拉登等人认为,现代工业文明是丑恶的,“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物质开发,市场经济,唯利是图,拜金主义”②这些丑恶的代表国家就是美国。伊斯兰必需回到传统的穆斯林社会,严格依照《可兰经》上的规定生活(穆斯林有许多教派,这里纷争多,认识都不一样,有和平主义者,有圣战传教者③,两者都认为对方偏离《可兰经》的教导拉登的教义只是其中一个小分支,伊斯兰教未来的走向关键是对于圣战的教义辩论结果。)
美国既然是工业社会丑恶的代表、是资本主义,穆斯林的敌人。
极端分子认为,美国的邪恶还在于支持以色列,红色中国曾认为以色列和台湾是美帝国主义设置亚洲的两个据点,如同中国的民族主义着认为美国支持台湾、阻扰中国统一,阿拉伯人也认为美国支持以色列阻碍伊斯兰成为统一的帝国,即阻扰大伊斯兰社会的建立。
中世纪的阿拉伯世界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农业、牧业和商业并重,并鼓励经商。自从19世纪被打败后,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作为失败者,他们有很多失败的理由和愤恨,其中西方工业主义、资本主义的强权、基督教十字军的攻击。当然他们也仇恨他们自己某个信仰分支的腐败……
面对新的世界局面,突厥人的后代土耳其穆斯林社会出现政教分离,西化现代化了,甚至加入欧盟,我本人认识一个土耳其来中国深圳的留学生,其本人对《可兰经》的敬虔和膜拜,让我非常佩服,同样这个国家一样执行民主和现代化的经济路线。
另外一部分国家因为石油的缘故,虽然没有现代化产业,但是一样富有,而思想却还是停留在中世纪,进而排斥工业文明,这些民间的个体和族群在政府没有自己的代言人,生活禁锢,积压仇恨转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民主社会!
生活在封闭中国的人,曾一度坚信中国100多年的落后,是西方侵略的结果一样,否则腐败的满清王朝会自然地演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明智的中国人应该不难理解极权主义政体下的阿拉伯人!
二、拉登资财丰盛、清贫节俭!
本。拉登 (Usama Bin Laden④),1957 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德市,在5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7,父亲富可敌国,与沙国王室关系良好的营建业巨富。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沙国西部港市吉达完成。 他当过工程师,靠石油及建筑业发财,在沙特阿拉伯和西方国家拥有数家公司,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1981年从阿布都尔阿济兹国王大学(King Abd ul-Aziz University),取得公共行政学位。目前已被沙特阿拉伯撤销公民身份。
利比亚“基地”组织研究专家诺曼。布诺特曼在最近出版的新书中认为,本。拉登虽然家财丰厚,但生活很简朴。他的子女基本上是在艰苦环境中长大成人的。诺曼说,他见过拉登的孩子,人们绝不会想到这些孩子就是本。拉登的子女。他们就像世界上最穷的孩子一样,穿着破旧的衣衫在街上乱跑。
诺曼在书中说,拉登一直对“基地”组织成员灌输一种思想,就是必须抛弃现代生活方式,比如使用空调、冰箱、用电、用汽油等,否则人会身陷安逸生活而无法自拔,更不可能前往山区作战。拉登4个妻子之一的乌玛。阿里是一名大学教师,据说就是因为不能忍受本。拉登人为制造的苦行僧式的生活而离他而去。⑤
三、拉登拥有铁腕手段,痛恨腐败!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年轻的拉登离开自己在沙特阿拉伯舒适的家庭⑥,参加了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展了反对前苏联的斗争。拉登组织了一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志愿者,提供他们去阿富汗的路费,还建设了一些训练设施。拉登还把世界各地的游击战、破坏和隐匿专家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战术指导。
1988年,拉登及其“圣战者”们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尔。伊达”的大本营,专门训练“圣战者”。“阿尔。伊达”的目的就是采取极端暴力手段推翻几乎所有的在拉登眼中看来“腐败无能”的穆斯林政府,驱逐这些国家的西方势力。
四、拉登亲民爱国、仇美!
在见过拉登的西方记者眼里,拉登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像个文弱书生,平时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长袍,讲起话来轻声轻语,极有礼貌。1998年2月,本。拉登组织了“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伊斯兰圣战组织”是其派生组织)。 他毕生的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的美国人赶出伊斯兰世界,不管他是军人还是平民,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儿童。
五、拉登立捧国家主权、痛恨美国式人权民主
阿富汗战争后,拉登发表声明,对沙特王族进行了严厉批评,他指出,沙特王族允许美国军队驻扎在沙特的基地,是一种犯罪行为,对伊斯兰重大使命的背叛⑦.拉登频频发出号召,使用暴力手段将美国军队赶出去,将沙特王室推翻。他领导的游击队也屡屡发起攻击政府和美军的活动。
拉登宣称:“美国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华盛顿在中东的驻军是“十字军”。美国在中东维持着近2万驻军,动辄对中东国家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另一方面,美国在全世界竭力宣扬西方(主要是美国式的)民主制度,灌输西方(主要是美国式的)人权观、价值观,在拉登看来美国这种“意识形态入侵”更为可怕:
“伊斯兰教育穆斯林要必须遵从永恒的真主的法度,人民可以享受民主和自由,但必须遵守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根据的基本准则。这是两种生活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如果把伊斯兰纳入西方制度和生活模式,把伊斯兰限制在单纯宗教范畴,而不断要穆斯林改变生活形态,甚至改变信仰的基本教义,如同基督教历来多次的变化那样,这比屠杀他们还要残酷。”⑧
伊斯兰内部的民主派引用《可兰经》“他们的事务,是由协商而决定的。”(42∶38)作为他们施行民主的基础;代议制政府也可以在《可兰经》中找到合法依据。“真主的确命令你们把一切受信托的事物交给应受的人,真主又命令你们替众人判决的时候要秉公判决。”(4∶58)“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4∶59)⑨不过在拉登等激进派看来,这是腐败。
六、拉登,现代游击恐怖的思想缔造者
拉登认为,打击美国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恐怖活动。美国立即悬赏500万美元捉拿拉登。克林顿还不惜动用巡航导弹对苏丹的希法制药厂和拉登穴居的阿富汗山区进行轰炸。由于拉登拥有极其先进的通讯手段和许多逃脱追踪的掩护手法,时至今日,美国仍然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
美国的特种部队和情报部门平时被吹得神乎其神,但他们对如何抓捕拉登却毫无办法。 拉登从来不使用容易被跟踪的卫星电话,使用的交通工具也都是一些不易被发现的破旧卡车或小车,睡觉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常常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他的计划。
中情局至今摸不到拉登的踪影,拉登的活动却游刃有余。有报道说,拉登在埃及、黎巴嫩、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等地都有忠实信徒。他的“伊斯兰圣战组织”战士除了在世界各地搞恐怖爆炸外,还被派往北非、车臣、塔吉克斯坦甚至波黑等地“战斗”。 准备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打一场十字军战争,以“雪洗900年前十字军东征给伊斯兰世界带来的切齿之恨”。
七、塔利班,海内存知己
阿富汗不愿交出本。拉登 美国政府曾多次希望阿富汗塔利班当局交出本。拉登,将其绳之以法。但阿富汗塔利班当局早就表示,绝不将本。拉登交给美国或交由第三国审判。
塔利班最高领导人乌马尔认为,美国没有权力要求引渡拉登,并呼吁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一道反对美国对待拉登的政策,重申塔利班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拉登。
以教义严格著称的塔利班视“圣战”为其建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利器。因此, 塔利班对所有“圣战者”都采取支持的态度,驱逐本。拉登则会直接危及塔利班统治理念及其宗教原则。
此外,本。拉登的雄厚资金及对伊斯兰银行的感召力,对于处境孤立、经济困难的塔利班政权来说弥足珍贵。据说本。拉登一直在为塔利班提供战争经费,并出钱帮助塔利班训练 “圣战战士”。
八、拉登同志的骨头最硬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本。拉登回到了老家。他认为任何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都是威胁。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沙特怕自己成为伊拉克的囊中之物,便邀请美国军队驻扎在这个王国。本。拉登闻讯后,请求与沙特阿拉伯国防部长会面,为保卫沙特的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表示可以不用美国人的帮助击败伊拉克。他在国防部长面前摊开地图,讲述如何不靠美国人帮助打败伊拉克的计划。当国防部长问他如何对付伊拉克的飞机、坦克和生化武器的时候,本。拉登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用信仰来打败他们。”沙特政府自然拒绝了他的极为荒唐的建议。拉登对此很是恼火,一气之下移居也门,在那里过了大约一年的流亡生活。⑩
面对美国等国家的联合追捕,46岁的拉登仍强硬地表示:“我不怕美国的威吓,只要我活着,敌人就不会有安宁。” 在蛰伏了一段时间后,最近拉登在阿拉伯世界的活动大有重趋活跃之势。据英国媒体报道,本。拉登在未来将有大动作,正在策划一次“震动世界的”恐怖破坏活动。
九、以暴制暴的变革方针
拉登制作了一辑内容非常火爆的征兵录像,公开呼吁穆斯林极端分子加盟由其发动的针对美国及以色列的“圣战”。他还号召巴勒斯坦人“以暴制暴”,让对手“流血再流血,毁灭再毁灭”。
十、作为诗人的拉登同志
作诗描述美舰“科尔”被炸最近拉登在一首诗中描述了美国驱逐舰“科尔”号是如何缓慢地驶向死亡之旅:
就在亚丁
那艘让胆小者害怕
泊岸出航都会带来恐惧的驱逐舰
已被我们的勇士摧毁。
十一、坚持斗争集体的拉登
拉登既然仇恨美国当局,怎么会对贫民采取屠杀政策呢?拉登具有群体性分析美国,对国际问题的“集体”分析认为:
我们不能允许美国人住在神圣的地区。我们要把他们赶出去,我们要对他们发动战争。 如果以色列人杀死巴勒斯坦的孩子,如果美国人杀死伊拉克的无辜人民,如果大多数美国人支持他们放荡的总统,这就意味着美国在向我们开战,我们就有权进攻他们。
——拉登语录
因为美国的总统是多数美国民众选举出来的,所以民众也是敌人!
这种集体主义的斗争观,和中国的文革好有一比。
文革中,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一切阶级敌人必然有自己的阶级土壤,彻底的阶级斗争就要从精神和肉体上消灭一切敌人,包括他们的亲人,那些黑五类的臭崽子!
十二、拉登的同志来源
赖特是《塔楼将倾:基地组织及通向“9.11”之路》⑾一文中说:沙特等国家儿童从小在缺少女性的环境中长大,而中国的孩子是独生子,在家庭里同样是孤独的,孤独加上无聊的生活容易产生激进的思想和行为。中国青少年男女之间的防御没有伊斯兰国家厉害,甚至非常自由,这是我们欣慰的地方。
其次是失业,让青年人踏入宗教的生活,“基地组织乘虚而入,对他们说,与其耻辱地活着,不如成为烈士,诱导他们走上恐怖袭击的道路”。而中国失业率、特别是青年的失业,也难免让他们产生激进的反社会情绪,一旦遇到星星之火,就会燃烧起来。
中国比中东地区要恶劣的人文生态是,贫富差距拉大:世界银行专家2007年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
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1999年至200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一番还要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全社会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七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接近二倍,增长迅速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国家财政收入从1999年1.5万亿增加到今年接近4万亿元的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却近乎完全消失。人们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四座大山下,被压得有些喘不气过来⑿
注释:
①新闻参见:http://bbs.muwen.com/topic764/764278.htm
②网上收集文章《伊斯兰与西方冲突的本质》(作者是穆斯林、佚名),只是作为旁证材料。另外参见《伊斯兰-被误解了的宗教》“伊斯兰是鼓励资本主义早期的成就和发展,但伊斯兰不能让资本主义随便组织经济制度,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伊斯兰的基本原则,是要每一个工人都有权分享雇主的利润。一些马力克派(伊斯兰的四大法学家之一)的法学家甚至认为工人可分享雇主同样的收益,因为工人付出劳动力与资本家所付出的资本,在意义上是一样的。”实际上穆斯林是在中世纪鼓励经商的,当时的欧洲不重视商人,而中国则压制商人,阿拉伯商人奉行全球。拉登是那种激进主义。
③ 巴勒斯坦神职人员穆罕默德·迈格迪西(Mohammedal-Maqdisi)是在世伊斯兰教思想家中最有影响力的。迈格迪西据称是已故伊拉克“基地”头目扎卡维的导师,目前被关押在约旦监狱。
http://news.163.com/06/1117/09/304CDQ4G000120GU.html
④“本拉登的背景” http://iask.sina.com.cn/b/6300230.html?from=related
⑤有关拉登子女教育参见http://active.zgjrw.com/News/200629/Word/228458663700.html
⑥“拉登百度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56235.htm
⑦本 拉登资料http://www.100fuwu.cn/shiye/mingren/guowai/lishi/200610/135.html
⑧引文来自《伊斯兰与西方冲突的本质》(作者佚名),只是作为旁证材料。事实上,土耳其1936年成立了大国民议会,开始实行民主选举;巴基斯坦2007年开始民主选举,这里涉及伊斯兰教义的争议和他们生活的使用
⑨《伊斯兰政治学》(穆罕默德·优努斯著,http://www.xaislam.com可以下载)
⑩“本拉登的成长背景”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0076804.html
⑾《记者追溯拉登仇恨西方思想 源于300多年前9-11》 http://news.sohu.com/20070308/n248591927.shtml
⑿《世界银行眼中的中俄两国经济》参见http://hi.baidu.com/wpsd/blog/item/3fef81265dc7e7128a82a1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