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柠:六方会谈国家能否接纳核国家朝鲜

于7月23日在新加坡举行的六方国家非正式外长会谈,当天即结束。作为5年来,六方国家外长的首轮磋商,会谈只进行了1小时20分,颇像一个高效的碰头会。

会谈在对此前的成果加以确认的同时,对于朝鲜的核申报问题,只达成了“有必要加速完成验证监督作业”的共识,而未能确立具体的验证“路线图”。但对平壤而言,由于确认了各方将于10月底之前,作为对朝“第二阶段”措施的回报,履行对朝提供相当于95万吨重油的经援的义务,收获可谓具体而实惠。

因此,尽管赖斯出于照顾盟国日本的面子,表面上还在敦促朝方对绑架问题的早日解决;尽管韩国外长柳明恒还在就金刚山事件向朝方抗议,但所有这些,都已成为难以对朝核问题的解决方向产生影响的个别性议题,更难成为问题解决的捆绑性砝码。所以,当出席磋商的日外相高村正彦趁合影时,向朝外长朴义春说“希望解决两国间诸悬案,推进日朝关系”的时候,后者仅以一句“知道了”便结束了“对话”;而韩朝外长的“对话”也大同小异——日韩所期待的富于建设性的“外长会谈”终未实现。

毋庸讳言,由于平壤对布什急于在总统任期结束前拿出决定性成果的功利性焦虑的精准把握,及华盛顿对平壤一退再退、最终形成的“不扩散即可”的底线的日益明晰化,六方会谈机制对朝鲜的约束功能已降至5年来的谷底。绑架、导弹等朝日、朝韩关系上的课题或被搁置,或被顺延,平壤一路破冰,铤而走险的结果,无疑取得了决定性突破,离其谋求的最终问题解决只差一两步。

但问题是,平壤辞典中“问题解决”与国际社会期望和理解的“问题解决”之间,乖离越来越大:前者无需解释,平壤核博弈的战略目标15年如一日,从来不曾改变;而后者,由于华盛顿对平壤的妥协,目标几经“转型”,到今天已面目全非。可是,除美、朝之外的六方会谈相关国家,虽然对美的战略妥协“原则默认”(或不得不“默认”),但华盛顿从来没有对其政策转型做出过明确说明,因此,相关各国在对“问题解决”的定义和理解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温差”是肯定的。毕竟,美国带大家玩一圈,但中间真正实现了脑筋急转弯的只有美国自己。

因此,按六方会谈当初达成的协议,作为对平壤“回报”性质的经援,是基于“所有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和“完全而准确的申报”的基础上的承诺,而不应该是目前平壤所兑现的3处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和仅针对钚燃料相关核计划的申报。如果平壤仅凭目前的行动,便获取美国的“摘帽”和六方国家的经援和补偿的话,那真太值了,赚头之大,国际社会几乎难以再阻止其他无核国家效颦朝鲜的本体性冲动。另一方面,平壤将恃其未明确申报的铀浓缩核计划及手中保有的核弹既成品而坦然“晋级”核国家,并以此为砝码与美及六方国家谈判。到那一天,目前锐意推进的朝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是否“最终”,便存疑了。

所以,基于到目前为止,朝核问题解决目标上发生的变形,国际社会似有必要进行重新调整。换句话说,在美“不扩散即可”成为即将被兑现的现实性底牌的时候,除美、朝之外的六方国家须扪心自问,能否接受并援助一个事实上的核国家朝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