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五:民意而非改革决定一个政权的成败

至今仍活跃在殃视里、被殃视当作“执政模范”、号称“连续三代盛世”的大清,真如网友所言,竟被一次枪支走火的意外事故打掉了?

历史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今天当我重温那段历史,我再一次感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与远见卓识,大清之所以垮塌,仅且在于大清与“世界源流”背道而驰:翻船对它而言只是时间的迟早。

“世界潮流”具体到每一个国家,就是那个国家的民意,今天的中国执政者也将其称为“主流民意”。

1900年10月,革命党人发动了惠州起义,起义军血战半个月,弹尽粮绝,被迫解散。但正是这次革命让孙中山先生看到革命成功的希望。

若干年后,孙中山先生回忆说: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大清卓越领导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慈禧当然知道大清的“主流民意”,因此,1901年4月,在她老人家的亲自过问与催促下,大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厉行“新政”,主持新政的都是一时人杰,如李鸿章、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等,在“新政”的名义下,大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以及准许满汉通婚、劝止妇女缠足等。

那些改革举措,就是100年后读来也让人感叹,但谁也不曾料到,堂堂大清就这样在推进“新政”时轰然倒塌。

古罗马执政官塔西佗曾说:“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后人称之为“塔西佗陷阱”。掉进了“塔西佗陷阱”的大清政权,愈“新政”,愈被人民唾弃,这也是大清给后来者的反方面教训:民意而非改革决定一个政权的成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