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早上得知索尔仁尼琴去世的。想起昨晚在译文论坛还和朋友谈到他。
我还想起,一个星期前,也是在译文论坛,我提到我喜欢的四位前苏联作家,排行第一的正是索尔仁尼琴。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癌症楼》和《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下面,我想通过对《癌症楼》里杏花的解读,表达我对索尔仁尼琴的文学成就的尊敬以及对他去世的悼念。
杏花这个细节在《癌症楼》里很不起眼,前后只在3个地方出现过:一个是薇加下班后徒步回家——
“他们这座城市里没有比开花的杏树更美的了。此时她忽然心血来潮,一定要赶在春天到来之前看到开花的杏树,哪怕看到一棵也好,想碰碰运气,向某处的篱笆后面,或者哪怕远远地往矮墙里边看上一眼,那种浅粉红色她是不会同任何别的东西搞混的。
“但这样的时节尚未到来。树木刚刚开始由灰转青:现在正是树上已呈现绿意、但灰色毕竟仍占优势的时候。如果在什么地方还看得见矮墙里边、靠近城市建筑物的一小块园地,那里也只有刚刚翻耕的、风干了的褐土。
“时令尚早。”
另一个是奥列格刚出院——
“奥列格一路走,一路向这医疗中心的树木告别。槭树上已挂起一串串耳坠似的柔黄花序。樱桃李也已开出第一批花儿——白色的,但在樱桃李的叶子映衬下花儿看起来是淡绿色的。
“然而杏树这里却一棵也没有。据说,杏树已经开花了。到老城可以好好看看。
“在创世的第一个早晨,谁做事会都那么合乎逻辑?奥列格把原先的计划统统推翻,想出一个极其荒唐的主意:此刻,趁大清早,马上坐车去老城看杏花。”
没多久——
“这时,他从茶馆的阳台上看见,被土墙围住的邻家院子上空有一丛粉红、透明、蒲公英似的东西,只是直径有六米左右,简直是一个没有分量的粉红色的气球。这么大的粉红色的东西他可从来没有见过!
“‘杏花??’
“奥列格心想:这就是没匆匆忙忙离去的奖赏。这就是说,没把周围的情景都看了,切不可急着往前跑。
“他走到紧靠栏杆的地方,从这里高处仔细观察那有点儿透明的粉红色的奇迹。
“他把这奇迹赠送给自己,作为创世日的礼品。
“如同北方的房子室内摆着一棵用蜡烛装饰起来的圣诞枫树那样,在这被土墙封闭、仅向天空开放的小院子里,唯一的一棵杏树正在开花,人们就像生活在房间里似的,孩子们在树下爬,一个裹着黑底绿花头巾的女人在松土。
“奥列格仔细地察看。粉红色只是总的印象。杏树上有蜡烛样的深红色的苞蕾,花瓣初展时表面呈粉红色,而开放后却像苹果花或樱桃花那样洁白。合起来就形成一种柔嫩得难以想像的粉红色,奥列格力图把这幅美是尽收眼底,将来可以久久地回忆,可以讲给卡德明夫妇听。
“他是为寻找奇迹而来,奇迹果然被找到了。
“今天,在这个刚刚诞生的新世界里,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欢乐在等待着他!……
“那银舟似的月儿已经完全消逝了。”
索尔仁尼琴在这里表现出文学大师的气势,把这么一个象征着美好、纯洁的爱情故事隐藏得很深。这和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以及他不露声色的叙述手法很相像。
整个解读应该倒过来,从尾到头进行。在看到杏花时,奥列格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他甚至有点怀疑,在心里发问:这是“杏花??”我们再往前看,奥列格刚出院,就以一种使命感的心愿打算“趁大清早,马上坐车去老城看杏花。”他怎么想到要去看以前没见过的杏花?是谁介绍他知道杏花的?为什么他想看杏花迫切到这样的地步?索尔仁尼琴以一种不明确表述、充分发挥读者想象力的方式促使读者自己去寻求答案。如果读者足够细心注意各种细节,他会联想到之前薇加徒步回家时也很想看到杏花,可是没看到——“时令尚早。”多么好的“时令尚早”啊,除了杏花时令尚早没绽开,还有什么美好的事物时令尚早还没绽放?
那是爱情,那是薇加高傲、珍贵、不轻易交付与人的女性的细腻的、纯洁的爱情。
那么奥列格对得起薇加的爱情吗?奥列格是个情种(除了明显的外,还另有不起眼的表现),而且一直在劳改营和医院,性欲被压抑得旺盛(同样另有不起眼的表现)。他和薇加两情相悦前不久就和小护士卓娅有过一腿。而且也正是后来让薇加知道了,才使薇加和奥列格的恋情还未热乎就已冷战。
索尔仁尼琴正是通过杏花这个不起眼的细节,很好地表达了奥列格对薇加的不仅是性欲的,而且还是发自内心的爱情,它清晰地把奥列格对上述两位女性的不同感情色彩区分开来。
我们可以想象,有那么一个值班的夜晚,奥列格找好机会和薇加互诉心声,两人谈论着美好的事物。薇加告诉奥列格,在这个灰调的城市里,再没有比开花的杏树更美的了,它娇嫩的花瓣,粉红色只是总的印象。杏树上有蜡烛样的深红色的苞蕾,花瓣初展时表面呈粉红色,而开放后却像苹果花或樱桃花那样洁白。合起来就形成一种柔嫩得难以想像的粉红色……。奥列格凝望着薇加,听得如醉如痴。正是因为他对她有真正的感情,所以他重视她说过的每一句话,所以他以一种使命感的态度,在他刚离开医院,就迫不及待的想亲眼目睹已经绽开的杏花。
此时,绽开的不仅仅是花朵,还有薇加的爱情,奥列格的爱情,以及薇加和奥列格共同的爱情。
奥列格对薇加是真心的。但他对她的爱有多深,还是有疑问的。《癌症楼》作为严肃的文艺作品,并没有采取通俗小说的天长地久的让人发腻的格式——他为什么没去她的家?他为什么最终放弃了她?结尾的这个大情节我看的时候反倒没深究,也没听谁提起过。不过说到头,毕竟两人相处的时间很短,毕竟他们的爱情还没怎么展开,毕竟奥列格对自己的前途还一片茫然。
这样耐人寻味的结尾也是很有水准的。有空我再看《癌症楼》时我会试图按自己的方式解读,希望到时能有成文并和论坛的朋友一起交流。
最后,再一次向索尔仁尼琴致敬!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