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道之:台湾民主与现代政党

2008年3月20日,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当选为台湾总统。马英九在发表《当选感言》时说:“这一次的选举的结果,不是我们马萧个人的胜利,也不是国民党一个党的胜利,这是全体台湾人民的胜利。”这表明,国民党不再是一个只为“党派利益”的政党,而是为了“国家利益”的政党,不再是把“党”置于“国”之上的政党,而是把“国”置于“党”之上的政党。经过八十六年的历史磨合,国民党终于回到其创立之初的本义:成为一个“现代政党”。

1912年8月25日,宋教仁将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联合改组为国民党,其目的在于把同盟会从一个“革命政党”转变为“现代政党”。当时,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朝而发起成立的同盟会,还不是一个“现代政党”。作为“革命政党”的同盟会发端于中国传统的帮会组织,以“驱逐鞑虏”的暴力革命为目标。而“现代政党”仅是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往往通过人民选举“合法”上台执政。现在革命已经获得成功,对同盟会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转变为“现代政党”,实行“政党政治”。于是,宋教仁对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经过参议院、众议院两院选举,国民党在议会占据压倒多数。国民党的“政党政治”目标即将实现,宋教仁也即将成为“政党内阁”首任总理。但这一切,随着宋教仁被暗杀而结束。对宋教仁之死,有人认为是被袁世凯暗杀的,也有人认为是被陈其美暗杀的。无论是谁暗杀了宋教仁,都使“政党政治”。从而,也使作为“现代政党”国民党,其存在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随后,孙中山打着“二次革命”的旗帜倒退,放弃“和平夺权”的政治手段,再次采取“暴力夺权”的政治手段,并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即从一个“现代政党”倒退回“革命政党”。孙中山虽然采取了“暴力”,但面对掌握更强大的“暴力机器”的北洋政权,经十年努力,依然未能夺取政权。

于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再次改造国民党,将其建立在“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支军队”基础之上,变成一个“法西斯政党”。“革命政党”与“法西斯政党”的区别在于:“革命政党”的党派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党”在“国”之下,而“法西斯政党”的党派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党”凌驾于“国”。这种“法西斯政党”建立的体制可以称之为“党国体制”。

在苏联的枪炮与人员支持之下,这种“党国体制”确实有效:在短短四年时间就夺取了全国政权。但还未完全夺取全国政权,同为“法西斯政党”,同为“老大哥”苏联的“小弟弟”,都主张“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支军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就开始分家,并为此打了二十多年的内战,导致数百万上千万的中国人沦为他们的炮灰。

国民党建立的“党国体制”,在大陆延续了二十多年的统治,其后败退台湾继续在孤岛进行统治。而作为“小弟”的共产党,其建立的“党国体制”,一方面借助于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借助于日本的侵略、苏联更直接的帮助以及美国的幼稚,最终打败“大哥”国民党,夺取大陆政权,并从1949年延续至今。

在此还需要提及的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美国曾积极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调停,试图比照美国“两党政治”的模式在中国建立“两党政治”,最后却因国共两党共同将“党”置于“国”上而失败告终。美国人可能不清楚,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那时都不是一个现代政党,而是一个法西斯政党,他们崇尚“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不可能携手合作。

虽然国民党与共产党建立都是“党国体制”,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巨大差别的,用储安平的话来说就是:“在国民党统治下,自由是‘多’与‘少’的问题;在共产党统治下,自由是‘有’和‘无’的问题。”国民党为其统治设定了“军政-训政-宪政”的目标,而共产党没有设定目标,永远都处于“军政”时期。

国民党败退到孤岛台湾后,并没有对其失败进行反思,而是对台湾实行戒严。《中国时报》描述戒严时代的生活时写道:“那是一段头发不能留长、报纸不能乱报道、话不能乱说、字不能乱写,甚至唱歌都要注意思想的日子。那是一个充满‘禁忌’的时代,报禁、党禁,样样都禁。”而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对戒严时期的记忆则是:“恐惧、不安、怀疑、猜忌。”

在蒋介石去世、蒋经国上台之后,国民党才开始进行反思,进行“政治革新”,在台湾进行民主化。1985年,蒋经国成立“革新小组”,研究包括开放党禁报禁相关的议题。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签署解除戒严令,宣布从第二天起解除戒严,并宣布解除党禁与报禁,即允许人民自由组党与办报。实际上,在此之前的1986年9月28日,“党外”势力就已经组建了“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来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解严令的签署以及民进党的存在,标志着国民党终于放弃其“党外无党”的“党国体制”思想,开始放开“一党独裁”的政治局面,也标志台湾开始进行民主化。开放党禁之后,国民党开始从“法西斯政党”向“现代政党”转变,不再是一个凌驾于“国”之上的政党。

此后,蒋经国也放弃了把位子传给儿子的做法,大胆提拔李登辉担任“副总统”。1988年蒋经国的猝死,致使李登辉依照宪法程序成为“总统”。李登辉在1996年开启第一波“总统”直选。国民党与其他政党一起来进行总统竞选,标志国民党开始成为现代政党,也开启了台湾“政党政治”的大门。

虽然后来国民党在这次选举中获胜,没有立即下台,这使台湾社会避免了即刻的急剧震荡,为渐进转型赢得了时间与空间。2000年,在野的民进党以“振兴台湾”为号召,赢得第二波大选,使国民党下台,首次尝到在野党滋味。美国人50多年前在大陆没有实现的“两党政治”终于在台湾得以实现。

2004年,民进党再度以微弱多数赢得选举。民进党从2000年执政以后,一方面国民党自身在进行从“法西斯政党”向“现代政党”转变,另一方面,民进党也帮助国民党进行这方面的转变,比如修改宪法,去掉宪法中把国民党置于“国”之上的条文,放弃三民主义国家的指导,清理国民党“党产”,把“党”军改为“国”军,让国民党彻底现代化。

国民党虽然历经磨难,其间也有痛苦,如面临政党分裂、党报停刊,但经过八年的在野磨砺,终于成为一个“现代政党”而赢得第四波大选,实现第二轮的政党轮替。

至此,台湾民主经过第二轮政党轮替,已经成熟。按亨廷顿的说法:威权国家的民主转型,只有经过第二轮的政党轮替,才有可能成熟。

我们看到的,台湾的选举,现在确实有成熟的意味。在选举结束以后,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能回归理性。作为失败者的谢长廷能“冷静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接受,不要再有抗争。”作为胜利者的马英九能向选举对手“致意”,能以“我们从来不敢忽视民进党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对于台湾民主、台湾进步的贡献”来肯定失败者。选举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游戏:失败者能体面离开,四年后卷土再来;胜利者除了施行政纲,还要为下次选举做准备。从这方面看,台湾政治家也开始表现出拥有美英等国政治家的风度。

国民党从一个“法西斯政党”,经历执政党—在野党—执政党之后,彻底变为一个“现代政党”,其合法性通过选举获得人民承认。这是台湾二十年民主政治化进程给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也是国民党大哥为其至今还是“法西斯政党”的共产党小弟做出的表率。

不久前,有海外媒体报道说中共元老李瑞环倡议共产党改为人民党或社会党,也许李瑞环已经看到共产党目前存在的种种危机。但仅仅改名是没有用的,只有与国民党一样从“法西斯政党”转变为“现代政党”,才是其唯一出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