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勤: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的中国(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贫富分化加剧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贫富分化加剧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个年头,是好得很,还是好个屁?

“好”派、”屁”派争了30年,前后总共发生过三次激辩。总的说来,”好”派是高开低走,”屁”派则低开高走,目前”好”派在官方传媒、主流话语中尚占优势,”屁”派在互联网与民间舆论中领有人气,而民情、民意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形势发展对”好”派不利。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原因之一,是为改革开放辩护的”好”派不敢正视30年来中国发生过两场而不是一场改革,两场改革之间又发生过重大断裂这一基本事实。面对民众质疑,只是一味重复”改革中碰到的问题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类陈词滥调,避实就虚,苍白无力,形成了新的”党八股”,也可称改革”新八股”。

文革与改革:一字之差

1989年天安门事件是30年来中国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离开这一事件,不能解释这个30年中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势。

这一事件直接后果是:邓、胡、赵三架马车最终解体,1977年以来历时12年的第一场改革就此结束;此后出现三年徘徊、甚至倒退,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为起点,中国进入第二场改革;重启改革之初衷,也在于邓小平急欲打破这一风波造成的国内局势之恶化,国外发生西方七国政治、经济、军事制裁。

两场改革在时代背景、动力结构、目标承诺等重大方面出现断裂,型塑今日之中国者,”好得很”也罢,”好个屁”也罢,更多的是与第二场改革相关,而不是与第一场改革相连。

如果说第一场改革有一个历史天幕,天幕上有一行字,昭示人间中国这场巨大变革的总背景,那一行字只能是:”文革不能再发生了”,而不是其它词句。

毛泽东去世时天怨人怒,但他得罪最多的阶层是中共高级干部与知识分子,犹以前者为甚。

文革十年,可谓”官不聊生”的”十年”,从这里积累起变文革为改革的有效动力。知识分子数十年不断遭到羞辱,也在文革中发展到顶峰。这两个阶层的”握手”,提供了第一场改革的原初动力。而人数最多、受压最深的农民,对变革的响应最为热烈,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农民是第一场改革最为普遍的受益者。城市工人以及大多数政府官吏是计划经济时代相对上述阶层,所得大于所失,对改革持观望态度。

以文革为背景,第一场改革的目标承诺也是双重的:政治体制必须改革,文革惨祸不能再次发生;经济体制必须改革,”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中共的幸运是文革后百官凋零,居然还剩下一个邓,没有被最终打倒;邓的幸运在于他的左膀右臂,他选对了人:胡耀邦有火焰般的激情,赵紫阳有冰雪般的聪明,可谓性格互补,天作之合。

数十年极左路线统治,社会满目疮痍,人的精神世界受到更大创伤,党内老干部从那么多整人的左倾运动中走出,每一个人都整过人,也被人整,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留有心理阴霾,唯独胡耀邦是异数,是一个罕见的阳光型政治家,惟有他能把这个民族历尽沧桑所剩无己的道德残余重新凝聚起来。

如果要寻找八十年代社会风貌的人格烙印,非胡耀邦莫属。而他在1986年底遭受不公正打击,黯然出局,则暴露出和文革仅一字之别的第一场改革从文革背景下脱颖而出,也埋有文革体制的深重隐患,最终被后者吞没。

第一场改革之隐患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反复曲折,来回拉锯。凡是派被击溃后,党内很快出现还原派与改革派的新分野,还原派要求恢复文革前十七年计划经济权威,限定经济体制改革范围。改革派则力图突破十七年,趋向于非计划经济的模式。双方拉锯,左右徘徊,一波三折, “市场经济”四个字始终没有登堂入室,堂堂正正出现在中共纲领性文件。

胡耀邦1983年第一次出现政治危机,就在于无意中触动了还原派保守的经济预计与发展模式。

第二:政治体制虽提出改革,迟迟未变。毛泽东用来搞文革和邓小平用来搞改革的,都是同一个体制:它只是改变其运作方向,就算反向运行,也是带病运行,带着巨大隐患反向运行。

1980年邓小平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6年邓小平催促赵紫阳设立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机构;他自己亦曾多次总结文革体制性原因,说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英国、美国、法国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那里有民主制度;甚至说一个党、一个民族,千百万人把他们的荣枯兴衰命运维系于我一身,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然而,从毛泽东”个人独裁”到党内”元老共和”,集权范围有所扩大,但基本性质未变。文革前夕造成毛、刘政治冲突的制度性隐患–所谓”一线”、”二线”分工制,在改革时期也再次出现,造成1987年重大危机,乃至1989年全局性动荡。1977年胡耀邦复出,做得最多也是最得人心的是平反冤假错案,要把”文革强加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统统推倒”,十年之后,1987年年初他走出那个”生活会”,结果是仰天长叹:”文革阴魂不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