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耕:甘地在1918年

1918年2月的一天,甘地收到安娜舒耶朋夫人的来信,告诉他阿赫米达巴德的纺织工人需要他的帮助。这时甘地还在离印度各中心城市遥远的喜码拉雅山下的偏僻小县三巴朗。他1915年刚从南非回到印度,结束了在那里长达21年的非暴力抗争,回国后经过两年的旅行和观察,于1917年选择在三巴朗发动首次非暴力抵抗,为贫穷农民维权。甘地成功的运用非暴力抵抗手段,迫使当局废除实行了近100年的靓青种植“三卡塔制度”,使当地广大农民摆脱剥削和压迫。我在《甘地在1917年》一文中曾对此有过介绍。这是甘地第一次在自己祖国土地上进行非暴力抵抗的实践,也是印度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采用非暴力抵抗的方法维权成功的第一个案例。

甘地1917年在三巴朗的非暴力抗争针对的是地方政府,要求废除的是一项法律制度,要维护的是农民权益。他1918年要进行的非暴力抗争针对的是强势利益集团,要求废除的是工厂主不合理的工资标准,要维护的是劳工权益。劳资关系紧张的情况,在90年后的中国已普遍存在,劳资关系十分尖锐。我以为甘地的非暴力抗争实践,对中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三卡塔制度”废除后,三巴朗的贫困并未立即改变,所以甘地打算在三巴朗长住,继续帮助那里的农民建立学校、保护耕牛、普及卫生常识等等。但这个时候,他接到了安娜舒耶朋夫人请求他赶往阿赫米达巴德的来信。

阿赫米达巴德劳资纠纷的起因,是工厂主试图削减工人的工资。因为在1917年下半年,阿赫米达巴德曾发生严重鼠疫,为使生产照常进行,厂主们特在工人每月23卢比的工资中,每人每天再补贴12安拉到1卢比。疫病结束后,厂主们又决定将占工资总额70%的临时补助费降到20%。按说厂主的做法并无不妥,但问题是此时物价已较疫情前上涨了好几倍,即便继续保留原来的补助费,工人们仍入不敷出。矛盾由此爆发。

到达阿赫米达巴德后,甘地发现自己陷入了二难困境。他是来帮助纺织工人维权的,他在南非的非暴力抗争事迹和刚刚在三巴朗用非暴力抗争方法取得的成功,使纺织工人们对他充满期待,把维权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是,当地的富商厂主和甘地私交甚笃,有些还是他的好朋友,经常对他的“非暴力抵抗学院”慷慨捐助,事实上甘地回国后把学院选址在沙巴码第,就与这些朋友的帮忙分不开。领导工人抗争的安娜舒耶朋夫人其实也有相似的处境,领头的富商厂主就是她的哥哥。但思虑再三,甘地决计抛却个人恩怨,为劳工说话。

他们的分歧是,工人要求增加工资50%,厂主们只答应增加20%。甘地经过认真调查与再三考虑,提出折衷意见,建议增加35%。在甘地的劝说下,工人们接受了,但资方坚持增加20%,再不肯做出15%的让步。经过多方磋商,组成了一个仲裁委员会,甘地、班克、帕泰尔代表劳工方面,萨拉巴、雅迦培、玛勒代表资方,邀请稽证处处长查费德为仲裁公证人。可是厂方不肯接受仲裁,说:“我们这方面也有保证,我们与工人间的关系,犹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怎能让第三者来参与呢?哪有什么仲裁的余地?”为化解工人带来的压力,厂方即于2月22日宣布停工20天,直到3月11日,以为可以用停工迫使工人屈服。但工人们随即宣布以罢工来回报资方的傲慢,劳资双方陷入僵局。

为使罢工运动顺利进行,迫使厂主接受工人的诉求,甘地提出罢工胜利的必要条件:

1、绝不使用暴力;

2、绝不进行破坏;

3、不靠救济度日;

4、不管罢工多久,必须坚定不移,罢工期间,应当用其他正当的劳动维持生活。

工人领导理解并接受了甘地提出的条件,把成千上万参与罢工的工人聚集在沙巴码第的一棵大树下,进行罢工宣誓:除非我们的要求被接受,或工厂老板同意提交仲裁,决不复工。

最初2个星期,工人们表现尚好,士气高昂,工人们每天聚集在河边的大树下开会,甘地在演讲中反复提醒工人,要遵守自己的誓言和保持和平与自尊。或者组织工人到市内的街道上游行,高举一面旗帜,上写“决不违言”。但随着时日延长,饥饿的威胁与厂商奸细的活动,动摇了一些工人的决心,他们开始怀疑非暴力抗争能否取得成功。参加集会者日渐稀落,神情沮丧,工人在绝望中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愤怒和急噪,极有可能发生暴力。甘地忧心忡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鼓舞工人们的斗志,继续坚持非暴力原则,甘地决定采取新的行动。罢工进入第18天的早上,在工人们例行集会上,甘地忽然觉得自己受到神的启发,脑海里产生了绝食的念头,于是他不知不觉的向工人们宣布:“除非你们重新集合起来,继续罢工,直到取得协议或全部工人都已离厂,否则我决不接受任何食物。”

甘地的绝食针对的是工人而非工厂主,他以绝食的方式,督促工人们遵守承诺,决不放弃诉求,也决不采用暴力。他实际上是以罢工领导人的身份,对参加非暴力抵抗的工人进行自我约束,凝聚理性的力量。他出乎工人们的意料的绝食,震撼了那些松懈下来的工人,也鼓舞了工人们的斗志,继续坚持不懈。当甘地宣布绝食时,安娜舒耶朋夫人等当场流下热泪。在绝食的最初,她和其他工人领袖坚持陪同甘地一起绝食。甘地告诉工人,你们不必绝食,只要遵守自己的誓言就行了。

受甘地的精神感召,工人们恢复了前所未有的勇气,重新聚集在河边的那棵大树下,再次宣誓,表示一定坚持到底。为了把罢工持续下去,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学院”主动雇佣一部分工人干活。在工人们坚持罢工的勇气面前,厂商们也被感动了,事实上甘地的绝食也给工厂主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答应将问题交由仲裁委员会解决。这样,在甘地绝食的第三天,罢工结束。持续21天的阿赫米达巴德的纺织工人罢工,达到预期目的,甘地也恢复了进食。罢工结束时,工人们聚积在第一次开会发誓的那大树下,举行庆祝大会。工厂主们为表示和解,也预先定制了大量糖果,拿到河边分发给工人。为了纪念这次非暴力抗争,沙巴码第河边的那棵大树,后来就被人们称作“发誓树”。

阿赫米达巴德纺织工人90年前的这次罢工,对我们有许多重要启示。首先工人们以和平的方式维权,保持理性,不使用任何形式的暴力,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事实上当人们面对强权时,选择暴力是最容易的,如不是甘地以绝食来约束,工人们很可能就选择了使用暴力。通常情况下,暴力引发暴力,理性召唤理性。强权本身是一种暴力,如果再以暴力对抗,必然发生恶果。如果采用温和、理性的方式,也能够引导强势集团选择理性的方式,或者使他们恢复理性。其次,任何形式的对抗,最后必须归结为法律对抗。甘地介入罢工运动后,首先采用法律的方式解决问题,组成仲裁委员会,以协商方式,将纠纷提交仲裁,只是在工厂主们拒绝仲裁时,才发动工人罢工。而罢工的诉求之一,仍是要求工厂主们同意仲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印度的英国执政当局,并未把阿赫米达巴德纺织工人的罢工当作群体性事件,或发动舆论攻势,恐吓工人,或封锁新闻,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或与富商勾结起来,以高压手段威逼,出动军警,暴力镇压,或秋后算帐,逮捕工人领袖,给甘地等人扣上“一小撮坏人煽动闹事”的大帽子等等。工人们保持理性,拒绝暴力,更重要的是政府也要保持理性,拒绝暴力,这才是工人维权取得成功的关键。

2008-7-1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