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市场经济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经济体系是否具有经济民主特徵的品质标志.就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看,尽管实行过重大的金融改革措施,如国家专业银行改为国有商业银行,又比如分离出政策性银行而促使商业银行完全市场化。但是总的来看,大陆经济体系中的金融专制本质并没有改变,甚至专制程度在日趋提高。
中国金融专制即逆自由化的本质,由两个数量指标来表现:(一)国际金融自由化经验表明,外国银行佔国内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在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之间,较宜於与国际市场衔接,而中国该方面的比例尚不到百分之三;(二)国内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率应该低於百分之五十,中国则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同属新兴经济体系的印度则相对宽松得多,尚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金融专制就是压制经济人权
中国的金融专制在行为方面有三个明显的特徵:一是,剥夺农村金融自由发展的机会,大量农村资金被作为政府金融的信用合作机构吸纳,转到城市工商业;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投放倾向上注重大型企业与重点项目,忽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作坊、小门店无从获得贷款支持;三是,政策性信贷的救济功能衰竭,近十年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贷款出现零增长态势。
这三种行为特徵大大地伤害了农村居民、农村小企业业主和三线城市中产阶层的经济人权。与此同时,愿意介入中国农村金融领域的国外资本遭到地方政府排挤,使农村金融市场化脚步放慢,初步估计这项政策使农村丧失了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农业外就业机会。?丰银行在辽宁省铁岭市就遭遇了这样的重挫,结果铁岭的村镇银行只以区区八千万人民币註册,而其近期目标则是包装上市,再次成为工商资本的壳资源而无从服务於农村经济发展。
在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倒闭风潮,致使大量外地民工丧失就业机会。面对此况,广东的主要信贷投放并未做适应性调整,仍然坚持「大项目思路」。为了抗住上半年已经发生的经济滑坡,广东省於七月初安排了二百余个大项目,计划投资两万亿.如果这二百个大项目的资金仅有百分之三十即六千亿来自银行贷款,恐怕广东十年的国有银行贷款统统投给它们,尚有一半的信贷缺口存在。
中小企业受困於高利贷
「长三角」地区的情况比「珠三角」更加严峻,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确定的二○○八年浙江分行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仅为八十亿元人民币,设使其他如农、中、建加信合与地方政府控制的商业银行五大系统全能按此规模投入,总信贷量也不到五百亿.不用说像广东那样上二百个大项目,就是维持浙江中小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由於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信贷供给奇缺,地方金融得不到正常发育,民间高利贷借机迅猛发展。据典型个案推算,目前中国的高利贷规模应在一点二至一点五万亿元人民币之间,约佔国家信贷年度规模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样子。高利贷的月利率水平从百分之六(俗称「六分利」)到十五(即一毛五)不等,折合成年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二与一百八十。
在二○○七年上半年,「四分利」的高利贷是起步标准,「八分利」是上限。时过一年,民间高利贷幅度上升百分之五十到八十。如此大幅度的波动再加上高利贷的巨大规模,实际宣告了央行利率上企与准备金高挺两项政策的彻底失败。换言之,从紧货币政策的结果是保护了大型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税收主要来源的重点企业,其代价是最大限度地挤压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剥夺了底层社会的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受到金融专制伤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大型民营企业,甚至一度是地方企业之星的民企,也难逃受高利贷之累而破产的命运.如浙江义乌的金乌集团,二○○三年因缴税一千一百万元而名噪一时,而后集团总裁(全资东家)获得「浙江省星火带头人」等诸多荣誉称号,但到二○○八年上半年终因无法从银行贷到急需款项又欠下钜额高利贷本息,总裁弃业匿逃,至今杳无音信。
山东德州一位在河北从事建筑业的私企业主,将建筑业盈余六百万元回投本地并从河北、山东两地贷到四百万元高利贷,做了一个新项目。由於新项目风险高、见效慢,不到一年,该业主不仅将建筑业盈余全部赔上,而且高利贷本息已经滚到八百余万元。他设想到原藉建成项目而后抵押取得银行贷款归还高利贷的「短平快」计划,就此全部泡汤,从此过上了在山东河北两地「流窜躲债」的日子。
高端高利贷多有热钱背景
所谓高端高利贷,是指那些要求抵押担保条件较低、贷款期限较短、利率偏高的私人放贷.这类贷款一般情况下是三到六个月,最长不超过九个月,贷款金额不少於一千万,不接受房地产与项目抵押,要求有仓单或应收货款为目标抵押即可。贷款月利率不低於百分之八、不高於百分之十五,出面经办的中介机构往往是持有合法牌照的担保公司。
该类放贷私企之所以敢於冒险,是因为他们只要把放贷成功率做到百分之七十,每年实际上就可稳获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暴利。这些机构背后的国际游资一般情况下把在中国套利目标订在百分之十二左右,所以,大量的「地下洋买办」积极寻找投放目标,他们的逐利目标也逐渐从房地产与股市借款者,转向了制造业与大型零售业.
在浙江温州,有合法牌照的担保公司多达二百四十家,据资深人士估计,其中有热钱背景者在八十家左右。在河北、山西、辽宁等欠发达地区,热钱高利贷的规模较小,一般多以私人身份(无牌照)出现,大多是通过亲族关系放贷.典型数据调查证明,「个人店」的经营规模一般在五千万到三千万人民币之间,平均月利率水平保持七分,年收益率为百分之八十四,贷款损失率小於百分之二十。
就下半年的热钱高利贷流向来看,正从「长三角」地区向环渤海地区流动。估计到二○○八年底,这个流量可达到三千亿左右的规模。
卖银行总比卖资源强
金融专制妨害民生,也间接地浪费了国家资源,因为民族主义政治主张者们不想对外快速开放金融,要把「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在金融专制稍向商业化转型之际,他们选择的是出卖资源如煤炭与原油的「可控方式」,更搭进了大量的廉价人力资本。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经济战略!
比较而言,只有开放金融即让外资银行收购中资银行股份,特别是在国内广建独资分支机搆,才能抵销热钱高利贷对中国经济的剥夺与对民生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