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洪复:信仰的意义——读赵德发长篇小说《双手合十》杂感

宗教是劝人向善、心怀爱意、追求完美,以抵达一种内心的和谐和生命的超越,并以发现和抵达那个去伪存真的“真我”为终极目标。和有宗教信仰的人交往就觉着和多年的老朋友一起似的,很放心,即便是陌生人,也是这样。因为那些有信仰的人一般身上会焕发出祥和温暖的光,这种文明气息一下就能感觉出来。也即是说宗教信仰叫人更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内心生活,并籍此作为信仰者的生活方式给现实带来生命烛照。有信仰者必是那秉信仰之烛而行的人。以彼在关照此在,以彼岸唤醒此岸,以永生唤醒今生,并能交互辉映,这大概是一切宗教的共性。

现在谈论宗教和信仰宗教的人越来越多,说明关注精神生活和自己内心生活的人逐渐多起来。近期读了赵德发著作《双手合十》(载于《中国作家》2007年第一期),这是国内第一部反映当代汉传佛教的长篇小说。佛教进入中国两千年来,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之一,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角之一。进入当代,汉传佛教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会中兴衰,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嬗变,其形态与内涵更加丰富多彩。长篇小说《双手合十》通过对寺院宗教生活和僧人的内心世界的展示,将当今社会变革在佛教内部引起的种种律动予以传达,将人生终极意义放在僧俗两界共同面临的处境中作出追问。因为宗教题材的原因和宗教教义的深邃繁杂,能用小说来讲清楚宗教的事非常不容易,也非常了不起。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和事件此刻也在心里生动着。

据赵德发先生说:“佛教题材,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其严重的挑战。佛学博大精深,佛门渺冥玄秘。于是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佛学,从学理上掌握基本教义,两年来读了二百多本书,做了几十万字的笔记;二是佛教,深入了解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一次接一次地走进寺院和居士林。佛教最为兴盛的江浙一带,我先后去过多次,把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些著名寺院都看了。我住进庙里,听经声佛号,与僧人长谈,在获得大量写作素材的同时,自己的一颗心也变得日益平静与安详。”

他还说:“宗教在当今社会,至少有两点功用应当给予充分重视:一是劝善,二是安心。特别是后一条。《双手合十》绝对不是宣教作品,我是向读者展示当今汉传佛教文化景观,让读者了解那一部分人是怎样企望着完善心灵、超越生命,在做着怎样的实践。我一直认为,文学就是我的宗教,写作便是一种修行。我必须像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那样,用心专一,勇猛精进,这样才能求得开悟,求得创作与自身生命的升华。”

说起信仰的意义,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大都是基督徒,因为只有宗教的高尚追求才能让人树立高于物质利益之上的需求,才能不被物质和肉体欲望所禁锢,放射出人类精神的魅力和信仰的圣洁,凝聚起人类对社会公义和共同体命运的热衷和奉献;只有信仰的缔造和自由才能维护人类基本的尊严和权利,从而成为其他自由的最坚固的奠基石;只有高声赞美上帝的荣耀和辉煌,才能维护住人性的高贵和圣洁,才能得到保障人权的最充分理由——人是上帝用他的形象和样式造的;人也是上帝用他儿子道成肉身、钉死十字架的重价赎回来的。

记得刚读完这部小说的时候,俗世中的我感觉仿佛经历了一次晶莹洁净的精神跋涉,明白了冷处安心的道理。对于皈依现实的人们而言,偶尔涉足于宗教的情景之中,心灵会于不经意间得到涤洗,确是一桩美事。所以,有学者说,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宗教这五要素各自独立自在地繁荣共存,该是很有道理的。

我还在想,赵德发先生的长篇小说《双手合十》,还给人们带来哪些思考?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该留意和学习的地方是什么?俗世对宗教有哪些影响?宗教内部的具体情况如何?僧人的为信仰而付出终生是否值得众人学习?

这部小说有什么艺术特色?小说有着怎样的结构?小说语言的分析和有哪些文化背景的扶引,还有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这部小说的活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它所体现的生命力、批判精神、理想主义、自由精神有哪些?这部小说与那些追求技术主义,缺少超越性和异质特点、功利性太强、传统性太强、题材狭窄、现实主义太多、现代主义太少的小说有哪些区别?

我相信,心怀不同人生观,对生活和生命价值有各自体认的读者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会得到不同感悟和裨益,因为这是一部富含心灵矿藏和人生秘密、超尘拔俗的长篇小说,的确不同凡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