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报的消息称,中国近千种文学期刊销路很糟。老牌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宣布进军长篇小说,以期提升刊物的零售量。批评界人士称,这个策略未见得能够挽救该刊物的经销颓势。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当下中国文学期刊的经销情况,用“惨淡经营”、步履维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堂堂的《人民文学》的发行量据说只有几万份,而这家刊物曾经有过发行量突破150万份的辉煌时期。
北京学者、著名文艺批评家刘晓波博士分析了中国文学期刊销路下滑的三个原因:首先,由于互联网的兴盛等原因,可以阅读的东西比过去多了,只能通过文学作品获取信息的时代结束了,纯文学的受众势必减少:
“第一个就是:说原来中国的文学作品比较好看,就是因为大家能读到的东西太少,资讯太少。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要大于它的纯文学功能。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信息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这种获取信息的面就越来越广了。读文学作品、读小说的人也越来越少。”
这位批评家说,中国当代文学大多回避现实,不去触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与那些虽不是纯文学、但却能反映现实或历史真相的记录性、见证性作品,其吸引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再一个就是六四之后这么多年的文学作品基本是回避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它不敢触及中国当代的现实。一触及作家的作品就很难发表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也就不爱读文学性作品了。当文学不敢触及现实的时候,它的读者群自然就要缩小,反而这几年有一个代替文学的样式,就是见证性的文字,比如就像章诒和的书、象纪事等等这方面,能够接触中国历史跟现实真相的著作。”
刘晓波说,文学期刊经营不善也与它们是官办的有关: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的文学期刊大多数都不是民办的,都是官办的。这些刊物大多数都是靠政府拨款,不但是现在,早很多年前这些都是赔钱的刊物。你得把这个东西慢慢交给民间来办,通过这种文学市场平等公开的竞争,淘汰一些纯粹是靠政府养着的、为一个省哪块儿撑门面的这么一个局面。”
纽约著名华裔作家董鼎山也说,文学期刊由政府来办,其结果不问可知:
“一说《人民文学》我就马上想到人民日报,我就马上想到政府办的。政府办的文学期刊怎会有销路呢?真正文学的发展是随便什么都可以讲话才可以,假如说写文章受限制的话,发表的东西不会太好,因为人的创造力要完全自由才可以,否则创作的天才就被压制,就写不出好东西了。”
两位批评人士都说,长篇小说难以挽救文学期刊的经销颓势。董鼎山说,关键不在于作品的体裁:
“长篇小说也不一定好,关键是有没有内容,作家有没有写作天才。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都是靠形式来推销的杂志,也没有用。”
刘晓波说,文学期刊发行量小,稿费又低,真有好的长篇小说也早就被书商抢走了。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