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映虹:当94岁老人遇上恐怖分子

一个身强力壮的恐怖分子或者亡命之徒如果遇上一个九十四岁的老人挡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是为奥运会在赛场外准备的却幸亏没有发生的一幕。

退休老人与治安巡逻志愿者

八月七日,奥运开幕的前一天,《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驻北京记者的报道,题目是《每一条胡同都有我们的安保员》。报道以北京四环小区为例,说在这个只有零点一六五平方公里的小区,共有治安巡逻志愿者二百四十名,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九十四岁.从文章内容上看,这些志愿者绝大多数是退休人员,也就是说平均六、七十岁的人。他们统一穿着志愿者的衣服,佩戴着红色袖标。为了保卫奥运,他们经过了不下十次的培训,被安排在自家小区里的各个点上,负责观察点与点之间是否有可疑人和可疑物。一旦可疑人出现,这些老人将主动迎上去聊天。如果觉得确实可疑,一位志愿者就赶快向居委会报告。情节严重的,直接通知管片民警。民警快则五分钟,慢则十分钟就会赶到。

八月的北京正是三伏天,“上午晒,下午闷”。有些志愿者监视的地方一棵树也没有,有些上午安排在马路东边的,下午就换到马路西侧来,好在背阴处避太阳。为了“平安奥运”,北京市区县街道各级层层召开誓师大会,除了例行的领导讲话和动员外,重点是安排佈点计划。据《南方周末》这篇文章提供的数据,北京有超过三十万的治安巡逻志愿者,其中很多当然都是退休老人。四环居委会主任说:“七月二十日进入实战,现在白热化了。”从八月初开始,四环社区开始实行每天三班、每班六小时的值勤,一直持续到奥运结束。居委会主任说:“我们都准备从八月六日开始,用个小火柴棍儿把眼皮支上。”

谈起“志愿者”,一般人都会想到志愿劳动,至多是志愿献血,而且往往是年轻或中年人的任务。但这里的志愿者从事的实际上是和警察的职业风险相似的工作:和可能出现的犯罪分子尤其是恐怖分子作斗争,但他们却多半是退休者,不但没有武装,而且年老体弱。尤其使人震惊的是竟然还有九十四岁的老人,可想而知七八十岁的都不稀罕了吧。即使没有遇上恐怖分子的风险,在高温酷暑下站在没有树荫的街头,每天起码六个小时,对於这些老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我听到有人在说:这不是万众一心的又一个例证吗?这不是中华民族老当益壮甘於奉献的突出表现吗?

但是我想问的是:如果真的有不顾一切的恐怖分子或者亡命之徒出现,被这些老人发现并缠住时,在等待警察到来的那五至十分钟里会发生什么呢?这个可能并不是虚无缥缈,既然安排了这样的任务就不但说明而且是准备有这样的风险.

建议国际奥委会应“更人道”

这个问题,或者说这样的想法,听起来真让人脊背发凉,不敢往下想。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五到十分钟之后,中国将又一次感动世界,总书记和总理爷爷们将再次为真正的爷爷(甚至奶奶)们流泪,儿孙们也将流着泪说为“平安奥运”而献身,爷爷(甚至奶奶)们做鬼也幸福了。

在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不敢说所有,因为毕竟“中国的朋友遍天下”不是一句空话),在和平环境下,如果成千上万的老人在政府动员和组织下以志愿的名义走上街头,担负起和恐怖分子作斗争的重任,恐怕第二天这个政府就要被议会、媒体和民间独立组织质问,第三天这些老人的子女就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老人身心遭受的创伤。

有人会耸耸肩说:政府这么做确实有商榷的余地,但毕竟他们是志愿的,你能阻挡志愿者吗?

就算是志愿的吧。利用退休老人要为社会发挥余热的心情把他们在酷暑中推上社会治安的第一线,尤其是在面对恐怖主义和恶性犯罪的现实的时候,我实在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政府会心安理得地笑纳这种“志愿”。

何况这确实是地地道道独具“中国特色”的“志愿”,从中央到街道层层开誓师大会的“志愿”,由居委会和公安机关统一安排和指挥的“志愿”。

不客气地说,这种“志愿”不过是让政府有理由连一分报酬都不用出罢了。

一个政府和一个社会,应该有一个道德底线:无论如何,有一些话说不得,有一些事做不得。这些话,这些事,很多都是和少年儿童和老人有关的。他们的自然状态和身份,应该让他们天然具有不受利用、不受操纵和远离危险的权利。如果动不动就把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和老人组织起来为一个“压倒性”的政治任务服务,这样的政府是可怕的。如果成年人对此都习以为常,这样的社会是可悲的。

听说奥运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也听说中国已经有议论,说这次办的这么成功,应该很快再申办一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建议国际奥委会在这三个“更”上面应该再加上一个更:“更人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