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香港立法会选举,尽管投票率有所下降,但并未出现某些亲共报刊所“预测”的结果,即泛民主派的“大崩盘”。
因此,新华社对选举的报道,便煞费苦心、精心修饰。其报道的重点不是选战之攻守,也不是选民之好恶,而竟然是特首的“巡视”,仿佛特首不“巡视”,选举便不能“顺利”。新华社的报道特意突出特首对选举的若干指示——“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七日深夜巡视港岛黄泥涌体育馆点票站后对新闻界表示,这次选举过程一如既往在公平、公开、公正的情况下进行,特区政府希望在来年与新一届立法会一起创建更加和谐及合作的行政、立法关系,共同面对经济放缓的挑战,为香港市民服务。”
特首本来与立法会选举无关,但其言论却被当作“圣旨”一样大肆报道,这显示出北京方面对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毫无兴趣,且不愿看到香港固有的三权分立的传统得到巩固。因为特首是北京方面钦定的,而不是香港市民选举的,所以北京便要利用一切机会提升特首的地位,在此次报道中,便让特首的地位凌驾于立法会之上。
而曾荫权有关行政和立法机构“和谐”的言论,也显示出他并未受到良好的英式教育,且对西方民主制度的理解相当有限。立法机构之所以存在,就是要监督政府,就是要充当政府的“假想敌”。惟有如此,政府才不至于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惟有如此,人民才能安享不受政府欺凌的自由。如果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之间过于“和谐”了,像两条腿一样穿上了同一条裤子,那么人民的灾难便降临了。
在立法会选举的日子里,曾荫权本应当保持缄默。他本人并不属于参选的任何党派,便不应对选举指手画脚。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里,我们无法想像行政部门的首脑会站出来对立法机构的选举发号施令。比如,美国国会的选举,布什总统虽然可以为他所属的共和党摇旗呐喊,却不能动用行政部门的资源来为本党拉票,更不敢对国会的工作方式做出“最高指示”。
在新华社的报道中,故意忽略的是左中右各党派及独立候选人的政治主张及政治纲领。虽然亲北京的民建联已然成为立法会中的第一大党派,但泛民主派仍然获得了相当的支持,成为立法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新华社的报道,不仅只字不提民主党、公民党等倾向民主的党派及黄毓民、刘慧卿、梁国雄等魅力型的泛民主派议员,而且连中共在香港的“儿子党”民建联的名字也隐而不现。这是因为中共害怕大陆民众知道香港社会“百党争鸣,百花齐放”的政治生态,从而对大陆的“稳定”造成冲击。中共当然希望香港也像大陆一样一党独裁,但在暂时做不到这一点的时候,至少要阻止香港的“民主病”传染到大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