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柠:定了麻生,未定“日本丸”航向

作者:刘柠,东亚问题学者

在9月22日举行的日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现任自民党干事长麻生太郎一举囊括了351张选票(国会217张,地方134票),一骑绝尘,遥遥领先,毫无悬念地当选自民党第23代总裁。至此,这出长达3周、史上候选人最多(5名)的选战暂且落幕。

从麻生当天确定的党内高层人事名单可以看出,他对党领导核心只做了最小限度的调整,对派阀领袖级人物多有任用,其以不变应万变,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内阁解散和总选举而优先构筑“举党体制”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

23日,麻生将与公明党代表太田昭宏举行会谈,在继续两党联合执政的前提下组阁;在24日召开的临时国会上,麻生将接受众参两院的首相指名,正式成为日本第92届首相;翌日(25日),将作为政府首脑访美,并出席第63届联大;29日,举行施政演说;10月1日至3日,将在众参本会议上接受国会代表质询。麻生政权的确立,标志着因前首相福田康夫闪电辞职而造成的近一个月的政治真空暂告结束。

与史上多数党总裁选举一样,由于一个人气指数一峰突起、寄党内厚望于一身的候选人的存在,在选战阶段的政策论战往往得不到充分展开便匆匆收场,乃至国民还未弄清若干候选人的派别色差和政策区别,一名首相便迅速产生并火爆登场了;而其“政策”,也多系上台后与党内各派及在野政治势力“调整”的结果。这是日本政党政治的不幸,更是日本国民的不幸。小泉政权前10年,走马灯似的换了9位首相,好容易换来了小泉5年半的长期政权;其甫一谢幕,“马灯”眼瞅着又开转,不到两年时间,永田町的首相官邸已三易其主。过于频繁的选举与过于敷衍的政策“论战”,使东瀛政治生态日益荒芜,国民不胜其烦。而对执政的自民党来说,政权支持率的低迷,导致政治凝聚力涣散,深度经济改革措施渐行渐远,不仅浪掷了政治资源,毒化了政治环境,而且已在相当程度上威胁到执政党的执政权威和地位———之所以江山尚未易手,并非是自民党差强人意,而是因为缺乏实力足以对峙的在野党,这也是日本与理想的两党政治之差距所在。

理论上,麻生政权任期将持续到本期国会任期届满的明年9月。但在执政党掌握众院,而参院被控制在民主党手中的所谓“较劲国会”的结构性矛盾中,如果挨到任期结束,自动下台的话,不仅将再次经历民意的严重考验,而且几乎注定会在接踵而至的总选举中落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被动为主动,一面力求打破目前国会较劲、国政分离的闭塞状况,一面伺机解散众院,提前大选,趁政治资源尚未丧失殆尽之时,谋求连任,以期成就“长期政权”;如有望在本期临时国会通过本年度修正预算案的话,那么好歹等预算案通过后,再行解散———此乃麻生的如意算盘。

对此,从党内及执政联盟的公明党方面传出“解散宜早不宜迟”的声音:一方面,一旦进入修正预算案的讨论,难免导致绵绵论战和难产,保不齐内阁支持率又会下挫;另一方面,受美国次贷危机升级的影响,日本经济的衰退已如箭在弦。而一旦衰退加速,政权支持率的狂泻必至。横竖解散的话,趁政权刚刚起步,能多少维持民意支持时实施方为上策。因此,本期临时国会开幕即解散,下个月(10月)举行总选举的“路线图”正在执政党高层变得清晰起来。即使往后抻的话,一般来说也抻不过年内。

也就是说,本届麻生政权的基本定位依然是“后福田”,能否顺利过渡到作为长期政权的麻生政权,尚取决于接下来的总选举。换言之,此番总裁选举,至多是总选举前的彩排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麻生政权已然成立,但“日本丸”的航向却尚未确定。不仅航向,从严格意义上说,连这艘轮船的船长是谁,由谁掌舵,都尚在未定之天。

至于“后福田”时代的中日关系,从麻生在选举前的政策阐述来看,受制于舆论和经贸,以其力倡的“自由与繁荣之弧”为代表的对华强硬论很可能会受到政策性遏制;不过,联系其一贯的政治成色及拒绝把日美中看成“正三角形”等的表态来看,中日关系好过福田时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