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当代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多事之年。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拉萨骚乱,四川地震和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这些重大事件占据了太多的版面和思考,以至于外界都淡忘了今年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其实这是一个绝对不应当被淡化处理的议题,因为只有深入回顾与反思过去三十年的改革,才能找出今日中国的问题之所在,也才能对未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里我愿意抛砖引玉,分期提出我对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一些看法,与听众朋友进行讨论。
今天想谈的是,在回顾与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要厘清两个概念:
第一,我们在回顾的时候,谈论的到底是“改革”还是“经济改革”? 如果其实我们讲的仅仅是“经济改革”,那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是快速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在“经济改革”这个领域,成就是不容低估的。但是,如果我们是以“改革”为讨论的内容,我们就必须了解,“改革”是综合性的社会机制调整,经济领域仅仅是社会的一部分,而“经济改革”也仅仅是“改革”的一部分,当我们讨论“改革”的时候,就必须把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乃至于教育制度的改革等等统一起来做综合的判断,而不能以经济改革的成就作为整个三十年中国改革的单一评估标准,否则就很难说是一个完整而客观的判断。
第二,当我们讨论到“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到,“改革”与“开放”也是两个不同的部分。中国三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到底是“开放”的成分更多,还是“改革”的成分更多,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三十年改革开放总成绩的评估。在我看来,中国三十年来,基本上是以“开放”作为所谓“改革”的基本模式。对内,无论是家庭联产责任制,还是股票市场的设立,大多是以政策放开,刺激生产力为主要目标;对外,无论是引进外资,还是加入WTO,则主要以向外开放中国的市场为主要目标。但是真正触及旧制度核心的经济改革却乏善可陈,这也是三十年来,国有经济部分增长不足,全靠外资以及民营经济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原因之一。旧制度不动,企图依靠开拓新领域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这导致了一遍是高速的经济增长,另一边是旧的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不断出现的状况。至于说政治和社会层面,就更是不仅没有真正的改革,连开放也举步维艰,以至于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后的今天,中国要举办奥运会,还要以开放媒体作为交换条件。因此,开放多,改革少,也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特点之一,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的真实面目之一。
只有先厘清了这样的概念,我们才能进一步对中国的三十年发展做出客观的评估。这样的评估,我将在以后的同样节目中逐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