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每位历史的参与者提供了言说的平台,他们广泛的言说与回忆,有助于真实地呈现历史。
一个民族的历史大约可由三方面追忆构筑成:即文字可考、考古实证、世代传统。西单民主墙运动距今已有三十年,是一个小孩子长大成人的年龄, 但对于亲身经历的人仍觉得一切发生在昨天,许多场景依旧历历在目。人类历史是由过去的人事物构成,毫无疑问西单民主墙也将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西单民主墙将成为历史呢?因为参与西单民主墙运动的人大都仍然健在,仍然活跃在各个领域。因此,在此意义上还不能说民主墙已经完全 进入历史。正因为民主墙还没有完全进入历史,记忆和述说就凸显出格外的重要意义。其所以重要,在于可避免历史为统治者任意涂抹;再也可以避免历史为少个人随便虚构。如今,互联网为每位历史的参与者提供了言说的平台,他们广泛的言说与回忆,有助于真实地呈现历史。
西单民主墙可有广义狭义之称。狭义是指北京围绕这一段墙壁所发生地民运活动;广义是指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零年年间,遍及大陆的民运活动,如创办民间刊物、建立民间组织等等。中共统治的数十年里,一直严防民众发出任何不同声音,对异议者非关即杀。特别是毛时期,国家更是统治得铁桶一般。毛泽东去世,绝对权力出现松动。文革中被打倒的当 权派重新回到核心权力,党内高层急需重新洗牌。这一时期,中共对社会监控出现前所未有的松动,而且以邓为代表的老当权派,为了对付毛派势力,也需要借助民意,向对手发难。于是,
平民议政、民办刊物风起云涌。邓小平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接见日本客人说:“写大字报是宪法允许的。我们没有权力否定人民发扬民 主,贴大字报。群众有气就让他出。”接着他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建议各位委员“有时间到民主墙看一看,那里有很不错的文章。”邓小平的讲话鼓舞了西单民主墙前的民众。第一份贴在西单墙上的民间刊物是《四五论坛》,之后《今天》、《启蒙》、《北京之春》、《探索》、《沃土》、《人 权同盟》等民办刊物也相继出现。
民主墙的平民色彩显而易见。首先,位于北京西单的这堵矮墙和老百姓住宅的围墙区别不大,普普通通。再,参与的人也是来自于不同职业思想活跃的平民百姓。更要提及的民刊组成人员是自发平等的参加者,谁也用不着服谁怕谁。而三十年后这一切突然变了味,就像一棵茂盛的大树长满绿油油的树叶,十几年后突然有几片树叶觉得自己又大又美,光彩照人,认为是由于自己别的树叶才得以存在。历史是每个人平等参与的,每个人的角色都是特定的,不可或缺的.谁也不用照亮谁。民主墙之所以有魅力,有感召力,就在于他的平民色彩和每个参与者都可随时感到的平等气氛。民刊团体内人与人之间平等和互敬互爱 的关系,使每个当年参与者甘当风险,并且团体内部因此而有了凝聚力。美国之所以强大不仅仅在于他的财富和军事力量,更在于他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每年九一一悼念死难者的会场,市长,名人、政治领袖的讲话都可以省略,但是唸三千多位死难者的名字却一个也不能少。美国政治制度无处不在的体现出对每个人体面尊严,价值一视同仁的尊重。
我家住在北京东四十四条七十六号,民主墙时期,“七十六号”是《今天》编辑部和《四五论坛》联络站。那两年,每天到访的人络绎不绝,从未间断。我至今记得诗人顾城头一次来访时的情景。七九年三四月份的一个星期天,那天上午天气很冷。由于刚烧着蜂窝煤,只好开门放烟。屋里只有我一人,感觉上更冷。门关上没多久,就听见轻轻叩门声。我没在意,因为我们这总是人来人往。但今天有点奇怪,不像以往,要是熟人早就推门而入;而生人敲敲门,不闻回应,一般也会问:有人吗?但这次,反复是轻轻的叩门声,耐心、坚持。我推开门, 顾乡顾城姐弟俩年青得像是初中生,他们带着一股远道而来的冷气进了屋。那是他们第一次去七十六号。
顾乡好奇的环视一周,不相信手工制作的《今天》是在这里完成的。《今天》在北京民间刊物中,制作得最为精美,字迹也最为清晰,就是在遍及全国的民办刊物中也罕见比肩者。顾城来是为了诗歌,而顾乡下的兴趣不在文学,而喜欢政论。她谈到民主墙上的政论刊物如数家珍。胡平的“论言论自由”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四五论坛》的有些政论文章她也喜欢。《探索》上,魏京生的政论激烈,让她担心。最终,她选择要加入《四五论坛》。她问《四五论坛》召集人刘青什么时候回来,另外两个召集人徐文立、吕朴是否每天都在编辑部,论坛总共有多少成员等等。我一一告诉了她。果然没过多久,她就加入了《四五论坛》。
顾乡的父亲顾工是诗人右派。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顾城故乡姐弟俩的童年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并影响到顾城以后悲剧的命运。顾城为了躲避外来伤害与骚扰,在心灵深处建筑起属于自己一人的童话王国,独自 一人在其中漫游和抒写。
由于是文学刊物,相对而言《今天》比其它民主墙的刊物的寿命长一些。七九年底,《今天》接到公安局口头停办通令后,又续办了三期文学研究会。在第一次研究会是赵南家召开的,会上我读了化 一个多月的时间写就的中篇小说的初稿,题目是“古窑洞的秘密”,定稿时改为“这里没有十字架”。 之后,有关这部小说产生了一系列幽默有趣反映人性的故事。如果将它写出来一定十分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