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失败与政府机关统建房

政府机关统建房的社会学弊端

网易新闻讲新疆将为区政府机关人员建设统建房,目的之一是拉动内需。其实,中国的很多问题和这类“统建房”有关。至于能不能拉动内需,我看倒是未必,搞不好又成了财政补贴,公务员集体分肥。这是另话。本文要讲一讲机关大院的社会学。

社会主义公有制从价值取向和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初衷来讲,绝对是个好东西,但是公有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与其理想和价值追求相悖的结果,这些结果并不是产生于什么神秘的原因,而是产生于很多我们见怪不怪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证据并不需要专家学者的论述,我们只要稍一留心,就可以发现之。这种基于现实生活的观察所得,极有助于我们对政府政策进行分析辨别,更有助于我们抛开价值取向的诱人言辞,透过道德的善良目的,分辨方法的实质后果,非道德的后果。

比如机关大院,就是很好的例证。“何不食肉糜乎?”并不是只有高高在上的昏君才会说出,“实事求是”之难也从来就不是哲学之难,思辨之难。人类完全是由屁股决定头脑的,谁也不要自诩是什么最智慧的灵长类。

机关大院,在一开始无非是共产主义,供给制,不仅要吃饭,还要解决住的问题呀。衣食住行嘛。反正都是党的人,住公房没有错,依然是没有私有财产。解决党的人的住房问题,当然不可能东一处西一处。为了实现规模化,降低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方便党的人上下班,更好地为人民工作,当然集中建房,在机关附近建房是最经济的选择。那么好,在机关大院里建宿舍楼就是最经济的选择。事情到此都是道德上善意的、真诚的、纯洁的。这一点我们不必怀疑,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对自己父亲们的个体的道德,是不必怀疑的。

建成之后,问题开始出现了。首先是各家不烧开水,到机关大楼里打开水,省钱。

同时因为还有没住到大院里来的人员,所以要办个食堂。为了不增加院外工作人员的负担,使他们和住在大院里的人有公平的“午饭开支”,开始补贴食堂。那么好,住在院里的人发现到食堂买馒头比自己蒸馒头还合算,买馒头的人越来越多。补贴越来越多。买的范围越来越大。

为了不脱离群众,搞了个农场,先是为了劳动锻炼,后是为了机关食堂的丰富和控制成本。慢慢工作量大了,有那么多人民需要服务嘛,农场开始雇人种菜养猪,逐渐退化为机关的后勤基地,特供中心。

渐渐地,补贴的范围不仅是馒头,扩大到生活得诸多领域。机构膨胀,一个大院不够用,在别的地方又划拨了一块地,建起宿舍楼,为了方便上下班,买了一辆班车。有车了,周末也闲不住了,开始集体郊游,油钱饭钱公家出(纳税人出,劳动人民出)。

渐渐地,解放初期的年轻人结婚了、生孩子了。建个机关幼儿园吧。工资都不高,财政补贴一点也是可以的嘛!免除后顾之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很合理的理由,很善意的动机。

渐渐地,大院的人完全在大院内部解决了所有的生活问题,连孩子找对象,也在大院或者大院之间解决了。

渐渐地,大院的人不再需要知道外面的公交车是否拥挤,外面的菜价是否波动(兄弟局之间会相互支援,水产局支援大家伙鱼,畜牧局支援大家伙牛羊肉,农业局支援大家伙水果蔬菜,公安局帮大家伙解决孩子打架斗殴惹事生的非。)

渐渐地,大院文化形成了,肉食者阶层形成了,官僚集团形成了。本来他们都是普通人。直到现在他们还觉得自己是普通人,他们的“特权”只是正常的生活惯例。

大家都住在一个院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丈夫不见老婆见,老婆不见孩子见,都不见了,丈母娘们还见。谁也别得罪谁,差不多得了。丈夫是公安局的,妻弟是司法局的,同事的老公是政府法制办的。有事大家要通气,结果,立法为什么?为方便执法。原则没有了。理想没有了

共产主义理想就是这么庸俗地失败的。都是普通人干的。毛主席也没想到。

一高兴,喝多了,掉粪坑里淹死了。你说恶心不恶心?庸俗不庸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