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再度入围2009年英国独立外国文学奖

刚刚在英国的“聚焦审查”(Index on Censorship)的文学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国际“言论自由奖”的马建的长篇小说《Beijing Coma》又再度获得了英国最负盛誉的翻译小说奖。英国独立外国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09年,马建小说《Beijing Coma》[北京植物人]入围,成为六名获奖候选人之一。同时入围的小说还包括来自法国、哥伦比亚、阿尔巴尼亚和以色列等已在英语界出版发行的六部文学作品。该文学奖一万英磅,由作者和译者共同分享。对于马建和他的译者――也是他的妻子Flora Drew,可谓双喜临门。

马建的小说《Beijing Coma》[北京植物人]是第一部全方位描写了发生在一九八九年的北京学潮。当年的天安门广场,上万名大学生绝食要求自由民主和反贪污腐败,赶来镇压的军人被热情仗义的北京市民堵在市外。但坚持了一个月后,军队开枪镇压,上千辆坦克碾平了中国人的良知和希望。

马建在序言里曾写道:“……我在五月底听到哥哥摔伤住了院,就匆匆离开了天安门广场去了青岛。‘六四’大屠杀的消息就是在他病房里听到的。当时我如被枪击中,更感到死里逃生的落魄,昏迷不醒的哥哥成了植物人,而我躯体虽活,心灵激情巳灭。直到有一天看他仅靠手指移动,写出了他初恋情人的名字时,我便渴望自己的灵魂也能穿过死亡在肉里复活,再去触到那股人间的温情。……三年以后,我便开始描写这部关于植物人的小说,我想把埋在肉牢里的心灵,通过回忆,返回通向生命的出口。为此我和书中被枪击的戴伟在死亡和希望之中生活了十年,去追寻着我常梦见的一只小鸟守着垂死病人的崇高境界……。”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写道:“……《Beijing Coma》以个人的生活经历揭开了20世纪末发生在整个中国的故事,作品既有史诗般的广袤视角也有个人情感的宣泄。作者行文语调在多重声部间保持了平衡,平实大气的叙述中夹杂着深刻简练而且富有诗意……。”

在一个集权社会,每个人都只会是不能思考的弱者,但小说主人翁戴伟仍然活在肉牢里继续和统治者争夺记忆权。在政治恐惧加物欲横流巳把人渐渐变成了植物人的金钱时代,戴伟在精神上变成了强者。记忆不但使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也使未来有了希望。美国纽约《时代书评》(Books of The Times) 写道:《Beijing Coma》,就像三本书融合而成的一部传奇――张戎的史诗《鸿》,多米尼克的《潜水钟与蝴蝶》和卡夫卡的小说《城堡》……。这也正如马建的文学理念;小说总是面对着人性、社会、神权和自然的关系,它要表达的是人的自豪与耻辱,毁灭与希望。人类也只有在文学之中,才深刻地表达了内心世界。

这项英国的独立外国小说文学奖一般只颁发给在世作家,但08年的评委会决定,给死于纳粹大屠杀的法国犹太女作家伊雷娜颁发了特别奖。她的遗作《法兰西组曲》在她去世后近60年后才被发现出版。

最终获奖揭晓活动定于五月十五日在伦敦举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