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后记

幻象的消失

“这是一本挑战中国言论底线的历史评论集。”看到这句广告语时,我哑然失笑。它用来形容我的新书《醒来—中国的110年变革》措辞的极端化,表明这个社会正在陷入多么可怕的疲倦和注意力匮乏,即使最耸人听闻的说法,也只能吸引公众五分钟的关注。极端化的情绪和厌倦感,也正达成一种新的恶性循环,将整个公众的心智推向扁平化和幼稚化。

如果可能,我的出版商很期待它也能加入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由一本名叫《中国不高兴》的书引起,单看网络上的反应,它像是一场新的民族主义热潮的前奏。在这本书的几位作者背后的主导因素,是牟利的动机而非民族情绪。如果再加上最近的汇源果汁收购案、兽首拍卖案、对于西方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公开批判,它会给人以一种鲜明的姿态——中国在变得日益强大的同时,也日益骄傲,支配这个国家的情绪不再是开放和学习态度,而是新的自满与封闭。中国开始向内看。

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写作于2003年—2004年,本应在2005年的秋天出版。但是因为审查问题,它一直推到了今天。 它没有任何要挑战言论底线的欲望,也不清楚这底线是否就意味着谩骂,只不过是几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国家历史的一知半解、却狂热的臆语。

如果硬要找它的可取之处,或许是它真实的反应了2000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社会的某种情绪。那是一个中国迅速卷入全球市场,技术革命催生社会变革,大众媒体蓬勃兴起,商业力量获得越来越大的发言权的年代。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自身的历史意识开始觉醒的年代。

这种变化既粗糙喧闹,又充满了希望。一个更开放、更多元的社会正在形成,思想更独立、健康的一代人也正日趋成熟。而我正是这年轻一代人的一分子,刚刚走出校园,就获得了一份可以在一张报纸上纵论中国与世界的机会,雄心勃勃的要充当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之间的联接者。不可避免的,我的语调中洋溢着我的年龄和所处的时代的共同造就的乐观、庞杂混乱、热气腾腾和浅薄……

但如今,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即将过去。我发现历史的进程比几年前想象的复杂得多。原有的乐观情绪,正不断转变成审慎和怀疑。

我发现自己在五年前的担忧:不负责任的公众情绪的兴起,新国家主义的傲慢,民族情绪的封闭性,消费主义和娱乐业对年轻一代的伤害,社会的迅速庸俗化,互联网的黑暗面,如今都变成了赤裸裸的现实。不知是该为自己的预感而兴奋,还是为某种社会停滞与倒退而悲叹。

这个国家在五六年前给予人们的种种幻象正在消退,一种令人不悦的新的现实,正在形成。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变成一名嘲讽主义者。很多时刻,在幻象消失的时刻,改变才真正开始。

(作者的邮件:[email protected],本文是《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的后记,他的新书《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刚刚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