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田随笔全集》(全3册),(法)蒙田著,马振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3月版,60.00元。 |
马振骋先生新译了《蒙田随笔全集》,我热爱蒙田,更一向喜欢马振骋先生的译笔,所以一听到消息,立刻就自告奋勇,要给这本“新书”写书评。可是等真的拿到书要开始动笔了,却一下子犯了踌躇:蒙田不消说,人家是法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我写篇文章去夸蒙田,实在是有点多此一举;或者就干脆谈谈马振骋的译文吧?可是我一个根本不懂法语的家伙居然要来谈蒙田的翻译,那不是让人笑掉大牙么?思来想去,原本以为自己应该有很多话要说,不料最终却落到了无话可说的境地。书评写不出来,就只好说点儿闲话了。首先的一句闲话便是,蒙田那四百多年前的文字,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去读它?
这个问题不是没有来由的,十多年前就有朋友在问我。那时候我还只是个穷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过两三百块,但是译林版的《蒙田随笔全集》出来,我却欣喜不已,立刻掏出50块钱去买一套搬回宿舍,那可是我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呀,同宿舍的兄弟难免要问我,“这个蒙田有什么好,让你这么舍得?”
当年室友的问题,我没能回答。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旧译本《蒙田随笔全集》我虽然最终没能完全通读一遍,但断断续续下来,却也看了个七七八八,对蒙田也就有了那么一点点熟悉的亲切感。所以马振骋的新译本出来,我向朋友推荐这书,又听到朋友问“蒙田的书有什么好?”时,就有话可以说了。蒙田随笔的价值,不在世界文学名著或者法国古典文学高峰的名头上,名著多了去了,年轻人慕名买下,真正能读下来的,未必有多少;蒙田随笔的价值,也不在学者专家们津津乐道的蒙田思想上,蒙田当然也可以说是哲人,他的思想对后来者也多有启发,但是蒙田早说过“我不是哲学家”,依我看这话不是谦虚,因为蒙田随笔的核心,不是哲学思考;蒙田随笔的价值,也不在它的语言之美或者知识之丰富,虽然蒙田的语言确实能让人上瘾,他旁征博引的能力也确实让人惊叹,但这些好处却全都藏在如这书朴素的封面一样朴素的文体之下,需要熟读才能慢慢品味。
说到底,语言之美、思想之深、知识之丰,在书越来越多之后都是可以找到同类替代品的,但是我觉得,放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去读蒙田,却是因为这个老头的文字里有一种其他的人、其他的书都难以替代的气质,我们或许可以把它叫做“古典的高贵”吧:这是一种如今已经几乎绝种的思考、写作和生活方式,让我们对蒙田其人其书产生出深深的敬意,甚至萌生出一种也像他那样生活和思考的效仿之心来,虽然明知道这只是不合时宜的妄想而已。
我们读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作品,比如西塞罗,比如普鲁塔克,比如已经流行了一年多的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虽然醇厚,有时候却是难免有些距离感的;而对于近代的作品,虽然觉得思想的锋芒必露,但在过瘾的同时有时候却又有点嫌弃人家一览无遗,缺少回味。蒙田不同,他刚好处在时代的分割线上,加上语言亲切,他写古人的事,却不让我们觉得陌生,他讲平凡的道理,却又让我们能沉吟再三。所以说,读蒙田的书,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听蒙田讲的道理,而是这样一本书捧在手里,就好像身边果然坐着个睿智的老人一样,会有人家帮忙打开了一扇窗户的感觉,至于窗外的世界,那是每个人需要自己去体悟的。
马振骋说蒙田自谦不是哲学家和自问“我知道什么?”,都不能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还说直到21世纪了,法国知识分子谈起蒙田依然称呼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贤人”,因为他的文字和思想毫不过时。这样说起来,蒙田大概属于这样一类人吧,他其实什么都知道,可是他也深深明白,在所有的事情上面,自己知道的还不够多,因为人类的智慧和世界的未知,永远深不可测。所以蒙田总在张望,张望这个世界,因为惊奇,很可能就在下一个瞬间出现———我们从蒙田的书里面抬起头,替他看一眼,或许也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果然还是充满惊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