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柠:韩国司法独立两难困境

据韩《中央日报》报道,韩国检察总长林采珍再次提交辞呈,并于6月4日被受理。因主导对前总统卢武铉受贿嫌疑的司法调查,亲历了其悲剧性的辞世及其后的舆论风暴,林总长已身心俱疲,用他对记者的话说,“现在已是万箭穿身,满身疮痍。”在卢武铉自杀的5月23日,他曾请辞过一次,但被总统李明博挽留。

两周来,现任总统李明博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过度调查”、“杀人政权”的指责声浪不绝于耳,且不无升级态势;以总统名义敬献的吊唁花篮屡遭“爱卢”人士破坏,被掷出会场;在野党声称要发动弹劾……种种迹象表明,卢武铉之死有被政治化的倾向,“悼念政治”如不及时加以疏导,未必不会发展成新的政治抗议运动。对此,美国尤其小心翼翼,虽然卢之死与反美并无关联,但出于对卢执政时期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政策及反对进口美国牛肉集会的记忆,华盛顿深怕目前的“悼念政治”发展成矛头对美的“烛光集会”。

公平地说,在对前泰光实业会长朴渊次行贿案的调查问题上,随着调查的深入,抖出与卢及其家族的“粘连”问题后,李明博虽不无造势打造自身的廉洁清新之嫌,但客观上说,卢既非过去那种代表军政或财阀势力的强硬派政治枭雄,与李明博本人也并无政治世仇,那种在韩国政坛屡见不鲜的、在任总统对前任落井下石似的清算,原本不是没有可能在李-卢代际打上休止符。而且,对朴案的调查,牵出被认为是李明博密友——世中N A M O旅行社会长千信一,从这一点来看,对“卢武铉门”的司法调查未必是李明博的初衷。但在政治话语不脱意识形态化遗留,政治力量尖锐对抗的韩国政坛,几乎所有政治资源均被整合在“左”与“右”、“改革”与“保守”的两极对立构造中,高度发达、各有所挺的大众传媒强化了“非黑即白”式的简单化政治思维,一种火爆而脆性的政治生态有时会逸出执政者的掌控,朝预期外的某个方向流变。就此次事件而言,从“朴渊次门”而“卢武铉门”,从“卢武铉门”到卢的自杀,尽管未必是基于李明博及执政党的刻意导演,但几种偶然性因素相叠加的结果,在民意加媒体所谓“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发酵下,李明博便成了操纵司法、借刀杀人的“罪犯”。

但是,韩国人不应忘记,卢武铉之死,归根结底是一种对责任的彻底承担,而不是别的。这从他留下的遗书和前往首尔接受大检察厅调查质询前后的种种公开表态上,亦能得出同样判断。至于640万美元贿款的收受行为发生在总统任内还是卸任以后,收受者是总统本人还是其亲属等细节疑点有待石出。但无论如何,卢本人不管是在道义上,还是法律上均难辞其咎。卢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毅然选择彻底承担,不仅是其“道德洁癖”的性格使然,客观上也捍卫、挽回了名誉。

除了骑虎难下、一筹莫展的李明博外,事件的另一个“受害者”,是韩国大检察厅:林总长此番情辞,既有不惜以一己之身应对舆论追究,以求平息事态的良苦用心,以一己的承担,换来对调查行动合法性的承认和特别调查组组织的延续,应该说是更深层的考量。毕竟,司法调查是否“政治化”、“过度”与否,不应由舆论和政治来判断,而应交给事实与法律。这关系到韩国民主制度框架中的司法独立问题,兹事体大。

随着卢武铉的辞世,关于“卢武铉门”的司法调查被终结,乃顺理成章,因为卢武铉已用生命承担了责任——再没有高于生命的承担。同时,以终结调查换来社会的政治宽容,其意义远远超越对“第一家族”的“免罪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熟化。而某种意义上,6月2日,大检察厅对涉嫌受贿的千信一下发逮捕令的请求遭韩司法部驳回,暴露了韩国司法体制因“卢武铉门”而深陷两难困境的窘状,诚堪忧虑。因为,在民主政治的辞典中,司法独立本身本不应附丽于任何政治和舆论,更不应成为政治和舆论的牺牲品。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