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彦臣,经济学者。1997年3月~1999年3月: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998年6月~1999年6月:任中国发展新战略研究所战略专家、《参照》杂志副主编。 1998年6月~1999年9月:任(兼)上海市信息中心经济预测专家。1999年9月2日~2003年5月1日:在石家庄北监狱服刑,罪名“煽动颠覆国家政权”。2003年5月1日至今:自由撰稿人,来往于北京、泊头、深圳三地,以译书为主要谋生手段。自1991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经济、社会、历史、哲学论文(含译文)100余篇;2004年,出版著作有:译著《地平线并不遥远》、专著《资本主义的另一条腿》、编著《经济学的智慧》,《中国人的历史误读》。2005年《中国古代言论史》(通俗读本)即将由澳门大学社会人文学院改为教材。
本刊记者日前约请綦彦臣先生就中国社会转型问题进行探讨。
本刊记者(下文简称“记”):首先感谢你同意就中国社会转型的问题与我交流,希望能就这些重大的问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今日中国社会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理念应该说存在广泛的共识了,耐人寻味的是目前官方与民间似乎在价值话语上并没有存在明显的对立,甚至连分歧都不那么明显,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看到一批批秉持言论自由权利的知识分子纷纷被投入监狱,这种话语价值上的相似性与现实社会中的矛盾性,綦先生如何看?
綦彦臣(下文简称“綦”): 我认为,你所说的“共识”是不完全的,至少中共体制内涉及法统的传承和利益,胡锦涛的“普世价值——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个政治逻辑遭到前所未有的抵抗。比方说,国家宗教管理局的局长叶小文公开说,他宁愿不使用普世价值这个话。(请参见《经济观察报》,2009年3月16日,第11版,《经济发展急唤道德伦理》,记者魏黎明北京报道)。
至于说到自由知识分子因言获罪,仍然是中共内部的政治逻辑使然。“普世价值——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民本政治,它有可能导致民主政治。请注意,我只说“有可能”。然而,这个政治话语是无法与为权贵资本主义的“三个代表”相协调的,而且,中共现在并非绝对专制,而是半威权的寡头政治,政治决策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外界无法估测的。但是,中国的民间民主力量绝对不可能因官方以言治罪而低潮化。
记: 中国社会不应也不该游离在人类普世文明之外,中国社会必将向现代民主文明转型,对此中国时下好象也没有什么人能有理有据地出来公然反对的,那么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与转型的去向事实上也不存在太多争议,既然如此那中国社会为什么历经一百余年而仍然滞留在极权专制的泥坑中难以自拔?目前阻止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政制的因素有哪些?
綦: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算真问题。请原谅我的直率。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选择与权衡上,国外因素占的比重较大。比如,现在国外有人鼓吹中国制度对欧美制度的替代性;再比如,有人坚决反对“普世价值”是荒谬的“理性指向”。
前者如马丁·雅克《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后者如卡内基的裴敏欣近期言论。我对前者关注比较多,类似的中国论调我也研究过,比如你们编的“公民论坛”方面的小册子里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于建嵘《底层政治》一书(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的价值逻辑,都试图给定“中国如何特殊”、“特殊是否可能”。可惜的是,逻辑上尚无法清晰。比如,我们私下谈话时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民主资源”,没得到相应的身份与道统的关注。
记: 任何社会高远的理想,都必将落实到当时社会中承担实施此理想的现实力量上来,今日中国社会能承担转型历史重托的力量在哪里?
綦:这个问题在我们私下谈话中已经屡有涉及,重复说是三个阶梯因素:一曰,两岸政治走向及其必要的张力;纵观台岛解禁后的政治,国民党一直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是反对党即民进党主张去中国化的声浪日高,二是大陆的中共坚决反对“制度吞并”即主张统一的行为主体必是大陆。前者借后者形成的压力态势大力扩展生存空间,收获颇巨。二曰,中共党内民主及其利益预期;反映在党内民本政治与权贵资本主义之间的博弈。三曰,民间更加多元及其分散化历史映照。以宗教合法化的场态为重点。
记: 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是公民社会的发育,唯有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出现,才能支撑起一个现代文明的政制,綦先生对中国目前公民社会总体状况如何看?
綦: 对于中国目前公民社会状况我认为中国总体社会的进步性在提高。其一,尽管共产党很腐败,但其体制内正在积聚变革能量,这是无法否认的,也是我认为民本政治能够导致民主政治的可能;其二,公民力量的团体性在强化,于建嵘对民间基督教问题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其三,我相信法轮功力量(作为一个完善的组织系统)越来越理性化,将是一支无法忽略的力量。当然,第三点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就个人经验讲,我对法轮功是“由同情变为赞赏,由批判变为理解”。中国现实的尴尬是:一方面,主体政治精英集团是无神论者的集合,至少表面上如此,难以承接传统的宗教经典;另一方面,当局试图将佛教再度本土化,奉为实质国教,与本土宗教习惯存在严重冲突。这个内在矛盾决定了国家宗教政策的功利性与混乱性。如果中国政治不会产生大倒退,如果民主与民生得到基本的平衡,那么,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国家对宗教自由采取的实质态度。如果愿意改良,那么,应当”超越平反”,给被关押的所有宗教政治分子以无条件的自由。
记:在时下中国,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公民社会的发育?
綦:公民社会的发育,从战略上讲,仍然是推动宗教合法化,此中包括地下基督教即家庭教会的合法存在,还有给法轮功以合法的宗教地位。前者,有一定的技术空间,后者是观察政治嬗变的指标。中国民间宗教已经进入了战国时期,之于政府,心态也愈加复杂与微妙:其一,再强行推行无神论意识形态,显然与社会实情渐行渐远;其二,推行佛教国教化进程,不能操之过急而引起不必要的宗教冲突;其三,其他民间宗教的成长,有利于消解中共最大的对手法轮功的影响力,但本质上共产党的信仰主张又与宗教不相契合。
记: 时下中国风起云涌的维权事件汇聚成了中国波澜壮阔的维权运动,维权运动与中国公民社会发育、成长有什么关系?
綦:很明显,官方的主导意识认为维权是具体(个案)权益的落实,民间自由力量则认为这是公民社会的一个指向。总的看来,公民社会的形成之重要因素之一是再启蒙。你们做的论坛与印行的小册子,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坦率地说,由于你的小册子,我才愿接受书面采访。我相信:如果中国历史继续按各种志写下去,你们的小册子不只是在“艺文志”里面反映。我也相信:你们的论坛坚持十年,至少能给中国培养出不少于一百名的“七〇后”政治领袖。我们现在最缺的是“七八九”,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些人能否成为我们这些“六〇后”的继承者,这绝对是个大问题。
记:张祖桦先生曾在《中国大陆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一书中提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三民主张”,即培育公民社会,树立公民意识,积累民主实践。綦先生认为在时下我们结合中国社会维权可以如何推进“新三民主张”的落实?
綦: 张祖桦先生的主张,我通过港版书籍已有全面了解,你们的小册子也做了相关介绍。我觉得,中国今日维权运动由于有法学学者们的支持,它肯定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这支力量的存在,才出现了一些基层官员“官不聊生”的状况。即面对云涌的上访维权浪潮,他们寝食不安。如我当地一个主管信访的副县长,他说不怕纪委与检察机关找他,就怕半夜接到访民的电话,以至于每次听到电话他就会全身麻木一阵,常常几分钟之后才能从坐位立起。在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下,他过早地衰老。以至他常跟人感叹“官不聊生”。当然“官不聊生”是一种好现象,纳税人的钱不能白花!
记:最后请綦先生为我们展望一下中国未来几年维权运动与公民社会发育的前景。
綦:中国未来几年在维权运动进一步推动下,中国公民社会得到进一步发育,体制内外良性健康力量合力,必将实现中国历史性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