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什么

作为十九世纪唯美主义先锋作家,王尔德在戏剧、小说、诗歌创作中佳作迭出。而他创作的童话作品,更是为他赢得了全世界孩子们的心。

王尔德一共写过九篇童话故事,在中国各种版本的译文中,流传最广的是《快乐王子》。据说,在文体上他觉得《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是他最好的故事,而他最喜欢自己的童话作品却是《少年国王》。我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被人们认为“美高于一切”的“颓废唯美主义作家”,这个因为“有伤风化”被判入狱做过苦役的天才,他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众多评说者们之间的误会,到底有多深。

《少年国王》中的王子可以说是美的疯狂追逐者,为了一件登基要穿的袍子,他花费了不少心思。在他心里,美饰、宝石、一切值钱贵重的东西,都要不惜任何代价去攫取。然而,那些寻找宝物、为他纺织金丝袍子的奴隶们的痛苦贫困,最终使他大为羞愧,以至于他毅然重新穿起牧羊人的粗羊皮外套。这等乞丐般的打扮,惹怒了“体面的”大臣,一致要求要把他杀死。因为对穷人的同情对统治者来说是件“丢脸”的事情。看来,在一些人眼里,放弃所谓的美也是一种不可赦免的罪过,远甚于为了追逐它而践踏人的尊严。这一点与希特勒会因为一首美妙的曲子“湿润了双眼”,但却从不会放过一个犹太人的屠杀行为何其相似!而在故事中,王尔德告诉我们,让粗鄙的“快乐”穿上由他人“愁苦”做成的衣裳就是极大的耻辱。

无独有偶,《快乐王子》中的王子也是城市里最美丽的塑像,“他满身贴着薄薄的纯金叶子,一对蓝宝石做成他的眼睛,一只大的红宝石嵌在他的剑柄上,灿烂地发着红光。”我们知道,美丽的快乐王子有眼里装满泪水的时刻,那就是当他望见了这个城市的一切丑恶和穷苦时,他那颗铅做的心也被打动了———怎么会呢?人们在谈论王尔德时,经常引用他的话是“享乐是人生唯一的目标”,“生活在模仿艺术,而非艺术在反映生活”等等。人们对于他的同性恋倾向津津乐道,对于他的奇装异服、他的自由作风和政治作风,都投以异样的眼光,他被视为敢于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失德者”。他的“颓废唯美”、“艺术至上”的标签,也将许多不用脑袋思索的庸众们引入到简单的判断中去: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道德的作家,一个“伤风败俗”的败类。

然而,任何一个读过《少年国王》和《快乐王子》的孩子都不会这么看。少年国王在登上祭坛后所显现的神迹,令所有人震惊,他那苍白如天使般的面容使大主教浑身发抖。而快乐王子在小燕子的帮助下,也把身上所有美丽的宝石都赠送给了穷苦的人。上帝说,这座城市里有两件最珍贵的东西,一件就是快乐王子破裂的铅心,另一件就是死去的燕子的尸体。批评家英格列比公正地指出,王尔德的童话是“对于现行社会制度的严正的控诉”,“他那对于美的爱和对于人类的爱是并行不悖的。”这段话,应该是解除人们对于王尔德“美高于一切”偏见和误解的钥匙吧。

值得我深思的是,即便在刻下的文学创作中,将“艺术”、“观念”、“形式”高高置于人性之上依然是某些作家们的论调。对此,王尔德这个长期遭受误解的天才,或许能够给我们一点启发———你要什么?是空洞的美还是真正的人性之美?是技术化炫目的标准还是对于他人所遭受的痛苦的想象力?

2003年冬天的一个黄昏,我独自漫步在巴黎街头,忽然抬头看到路边一座房子的门楣上挂着一块镌刻着文字的铜牌,昏暗中我认出这就是巴黎美术大街13号阿尔萨斯旅馆,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46岁时的病逝之地。幽幽的街灯下,我辛酸地伫立良久,心中一直回想着这位诗人著名的一句话:“我们都生活在泥淖的深沟,但是其中的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的星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