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轻小说

记得阿城说过,好像是在《闲话闲说》里说的:王朔的《动物凶猛》是中国文学中第一篇纯粹的青春小说。可惜还不曾读过,早年以为青春小说就是《青春之歌》那样的。日本文学里青春小说可算是一大类,写青少年那些事,自来特别多。好像日本人特留恋上中学的日子,一把年纪了,唱卡拉OK还爱唱《高中三年生》。这或许是因为大学里几乎没有班级的概念,上课、住宿、打工都各行其“事”,一般只能讲同校之谊。月刊《文艺春秋》卷头有二、三十页的图片,其间长年连载的栏目之一叫《同级生交欢》,向来只看见初中或高中的同学相聚。

青春小说,年轻人可以写,上岁数的人也可以写。年满五十的山田咏美既写成年男女的恋爱小说,也写思春期男女少年的青春小说,如《风葬教室》《放学后的音符》《我不能学习》。她的最新之作叫《学问》,当然不会是教科书的学问,而是描写经济大发展年代从小学到高中的四个孩子在课堂之外的成长,不消说,成长最根本是性以及爱。同样是青春小说,多了人生阅历的人所写,与年轻人大有不同。拿80后作家金原瞳和山田咏美相比,金原们还不会回首往事,更不知什么叫懊悔,写活今天就是了。当年村上龙曾这样评说:金原的小说描写反常行为,传达了活在今天的女孩子的心情。她们不写,就不知道这一代人到底在想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她们的作品是激进的。而山田写的是昨天,底里免不了叹息和教训。

日本小说的归类几乎是编辑说了算,一个小说算纯文学抑或大众文学,通常就看它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发表在五大纯文学杂志上就是纯文学;这五种杂志是《文学界》《新潮》《群像》《昴》《文艺》,获得它们的新人奖就作为纯文学作家出道,过后也不乏露出本色者,如松本清张写推理小说,五味康佑写武侠小说,各成大家。青春小说不像推理小说、武侠小说那样山头巍然,作品有属于纯文学的,如村上春树写大学生的《且听风吟》和绵矢莉莎写高中生的《真该踹一脚的后背》,也有连大众文学都算不上的,即所谓轻小说。

漫画不属于美术,轻小说不属于文学,它是1980年代出版社开发的新产品。嚆矢为角川书店出版集团先后推出的两种小开本丛书,“轻便鞋文库”和“幻想曲文库”,背景则在于1970年代《指环王》之类的幻想小说(称不上科幻)翻译热,剑、魔法、冒险,风靡青少年世界。再加上电子游戏,当初有这样的广告词:用小说读,故事跟你们平常玩的游戏一样。1993年主妇之友社也推出“电击文库”,而且在字体变化上做文章,好像看漫画。这些文库的读者对象锁定在初中男生,此外,给少女看的少女小说,如集英社的“蔚蓝文库”,给女性看的男同性恋小说,给大人看的美少女小说,都可以归入轻小说。总之,最大的特点是“轻”字,也就是容易读。书店里把它摆在漫画书旁边,封面是漫画,内文有漫画插图,简直是漫画、电子游戏的活字化。轻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同代,彼此能共鸣,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别于儿童文学,作为传统的文学类型,儿童文学是大人用来教育孩子的。

写轻小说的作家都是年轻人,80后甚至90后,其中也有人努力转向写所谓文艺小说,进入文学界,把轻小说的名字带入更多人的视野。例如女作家有川浩,自道她的轻小说是写给大人看的,而她的作品如《图书馆战争》果然超出了轻小说的阅读范围,广受欢迎。女作家樱庭一树也是轻小说出身,获得直木奖等几种奖项,实力非凡。但对于年轻人的作品,一些老作家看不上眼,例如70后作家舞城王太郎的小说《喜欢喜欢太喜欢超爱你》入围芥川奖,评委石原慎太郎说,只看这题目就厌恶。

轻小说是青春的,尚有待文学体制的认可或收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