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里的那些人

    《清末民初人物丛谈》,范福潮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26.00元。    ●延伸阅读    《一士谭荟》,徐一士著,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版,28.00元。

在中国历史上,清末民初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乱世,尤其是民国时期,今人评价这一时期通常使用的词就是内忧外患。我们知道,乱世之中,豪杰、英雄、大盗、枭雄、悍匪、毛贼等三教九流之士远多于和平稳定的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些三教九流、龙蛇混杂的人物不断粉墨登场,使乱世的历史画面又比治世显得丰富与耐人寻味。清末民初这段时间,因离今较近,许多人物、事件仍为今人所津津乐道,从而造成此一时期的史实、传说流散传播远多于其他时期。但也正因离今太近,因某些忌讳,又使某些人物、事件流散传播得似乎不太够。范福潮通过检阅清末民初史料,选择了一些对民国时局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描摹叙述,写成了《清末民初人物丛谈》一书。

《清末民初人物丛谈》一书选择的人物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也有我们不那么熟悉的,比如王照、焦达峰、陈其美、蔡廷斡、赵凤昌,不管这些人物是我们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由于他们对当时混乱的时局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因此世间对他们的行为和行事都有或多或少的评论,但多数评论往往集中在这些人物在参与较重大事件上的表现,因此造成对他们的评论或偏颇、或虚饰、或歪曲。比如李鸿章,由于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而背上了卖国贼的名声。但范福潮君在《难为李鸿章》一文中,仔细梳理了李鸿章在清末时期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表现,实际上李鸿章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并不是一味软弱退让,其中不乏强硬坚持之行动,比如在日本侵略台湾、日本利用中法战争阴谋策划“甲申政变”、日本侵略朝鲜等事件中都表现出了不退让的原则,也正是这种不退让的原则,使日本在中国获取利益的机会被推迟到甲午战争之后。另外对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焦达峰、陈其美、陶成章等人的事迹的叙述中,让我们看到辛亥革命前后,一时俊彦的风云际会,同时督抚将军、士绅商民、会党兵匪也如走马灯似的来回变换,你方唱罢我登场,督抚将军之间、会党兵匪之间争权夺利、会党与立宪派之间的矛盾纠葛,真实再现了这一乱世的特点。

其实对于这些较为重要并对时局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人物,其活动、交往都较为复杂,人物之间勾连缠结,事件之间缠绕往复,因此人物的形象并不一定那么清晰,对其判断也不可能一锤定音,更不能过多地进行道德的评判。范福潮的《清末民初人物丛谈》通过挖掘批阅国内外最新的史料,将相关的史料铺排串连起来,让我们真切地看到这些人物在人际交往中、在关键事件中的行动,其实乱世之中的关键人物,往往有其多面性,因此越是这些人物越应谨慎评论,这样才能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形象有清晰的认识,才能理解这些关键人物的行动和当时的时局与历史。通过阅读这本书里的十几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清末民初人物丛谈》一书描写的是风云激荡的时期,刻画的是影响时局的人物,但范福潮的笔触是非常克制的,其在本书的序言中说“史是真,治史即为求真,如侦探破案,先要置身事外,不存偏袒之心,尽力搜罗证人证物,查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即可”,所以我们阅读本书时,感受到的始终是一种平和的叙述口吻,这也是范福潮在序言中宣称的“对史家来说,人物事迹的真实性价值高于对其行为的道德判断”。

虽然范福潮君的书题名为《清末民初人物丛谈》,但从其选择的人物和事件上看,基本是围绕辛亥革命前后的人物事件进行的。对于史家来说,这段时期的历史是很难研究的,一方面是因为资料丰富,人物事件头绪纷繁,难免挂一漏万;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距今较近,涉及到较多敏感人物,多数史家下笔时均有所忌讳,正如范福潮所说的,“辛亥以来,事无巨细,人无贵贱,记言叙事,党见甚深,几无公正可言,稍有新意,既便不陷文字狱,也难免招惹是非,足令史家,思而却步”。但范福潮严守一个史家的职业特点,始终抱持客观研究的心态来叙述这一时段的人物事迹。所以我们能读到李鸿章在经受国内或国际双重压力的艰难时局中的左冲右突;孙中山为了革命奔走于美国、加拿大、日本、南洋各国筹款的艰难历程;蒋介石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果敢表现;会党与会党之间、会党与立宪派之间的无序争斗;南北议和时各方人物为了公益和私利的斗争与妥协;对民国建立起了关键作用的却是无甚名气的赵凤昌在南北议和过程中的运筹帷幄;以及在今人看来树立了“民主”“共和”形象的《临时约法》在民国混乱局面中的反作用。其实这些人物和事件对于民国政局的走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以前的历史文章中,这些名人大事却竟告阙如或语焉不详,因此范福潮通过翻检关于这些名人大事能够看到的史料,并不吝笔墨,对这些名人大事进行了充分的细节描写,以重现当日之历史真相。

民国历史,以乱世始,以乱世终,“党同伐异,割据称雄,外患频仍,内战不止”,但也正是此一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危机,孕育了中国未来的历史走向,这一时期推翻了满清帝制,改良与革命思潮涌现,立宪成为政治制度改革的利器。但对于这段时期的历史,无论是史家学者、还是政党,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否则我们很难穿透层层迷雾,看到历史的真相,客观评价这段历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