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穆勒:熟悉的陌生人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who,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罗马尼亚出生的德国著名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0月8日获得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当天宣布,米勒女士“以诗歌的凝炼和散文的平白,描写无所寄托的状态”而获奖。

她怎样戴上桂冠

56岁的赫塔·米勒生于罗马尼亚,乃该国德语少数民族巴纳特斯瓦比亚人。她在齐奥塞斯库时代上大学,进工厂工作,也在罗马尼亚走上文学之路。但她真正成名是在西德,经由走私出境的作品手稿在西柏林出版并广受好评。而在祖国,她不仅要在严厉的审查制度下委曲求全,还要应对秘密警察的长期监视和频繁骚扰。最终,在齐奥塞斯库政权崩溃前两年,她移民到了西德。

该国另一位著名的流亡作家诺尔曼·马尼亚(诺曼·马内阿)是1986年离开罗马尼亚的,仅早于米勒一年。关于这一时期罗马尼亚文坛的状况,马尼亚去年告诉我:

“我不想离开罗马尼亚。这倒不是因为我在那儿过得幸福,或是有什么特权,而是由于那是我的土地,而我必须要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文化里生活,哪怕国家荒芜,恐惧弥漫。的确,内心的流亡早在我离开前很多年就开始了。我离开,是因为情况已变得无法忍受,文化状况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我与当权者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去———就像家里着了火,你跑出房子一样,那时不会去想下一步,睡在哪儿,吃什么。”

马尼亚虽为犹太人,仍用罗马尼亚语写作。而赫塔是德语作家,所处的巴纳特德语文化圈亦与罗马尼亚的主流文化颇多不同。但她并不欣赏本族文化。她在作品里不断揭露,第三帝国的国家社会主义依然在罗马尼亚的德裔族群中有深厚影响,这种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虚伪、专横和腐败,竟然可以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制造出一种压抑至极的生存环境,实在如瑞典学院的授奖辞所言,令人“无所寄托”:布加勒斯特不是我的家,蒂米什瓦拉不是我的家,及至到了西柏林———冷战时代所谓的自由世界桥头堡,才发现柏林仍然不是我的家。

这种在世界上无根的、异类的、外在的状态,就此成为米勒女士作品的中心主题。也许你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将米勒女士归入政治作家的行列———的确,回看此前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勒无疑是其中政治色彩最强烈的一位。但我宁愿推开政治的放大镜,尝试着去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自己体内很少涌过政治的强力热血,取而代之的,是对她深刻触及人类共通困境的感佩,以及一种复杂而深切的痛苦———不见天日的痛苦,旁观他人痛苦的痛苦,由人及已的痛苦,对落入圈套、被逼迫、被摆布、被勒索、被戏耍、被分类、被羞辱之恐惧所带来的痛苦。将她称为政治小说家,无疑大大贬低了她的文学技巧:这其中包括语言的美感、隐喻与转喻的精妙运用,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建立在深刻观察世相基础上的讽刺甚至笑谑。乔治·奥威尔是政治小说家,赫塔·米勒却未必。齐奥塞斯库治下的罗马尼亚和尼茨基多夫村,往往并不是反击的靶子和警示世人的参照,而更像是一件临界状态下的标本,通过米勒女士的解剖刀,我们看清了社会可以堕落到何种程度,而我们自己又会多么无助!

奇怪的是,奥威尔先生有一双悲天悯人的慈目,米勒女士却天生一对咄咄逼人的鹰眼。

我们此前少闻赫塔·米勒的芳名,及至对她稍有了解,哪怕仅止皮毛,想必也不会再视之为又一个陌生人。最近十年,头戴诺贝尔桂冠的陌生男女比比皆是:涉及女权主义、反战、世界旅行家、种族隔离、细密画、后殖民主义,乃至中国人自己的先锋戏剧,却都不如今年这位女士来得感同身受。

赫塔·米勒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

统计数字和学院的秘密邮件

米勒是自诺贝尔文学奖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第12位获奖的女性作家,也是自1999年君特·格拉斯以来获奖的第一位德国作家。

尽管如此,算及前年的多丽丝·莱辛,三年来已有两位女作家问鼎,再前溯三年,则有奥地利的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六年间女作家三度折桂,男女比例总算旗鼓相当,对一直被指“男权主义”的瑞典学院而言,这实在是个巨大的进步。

而且还应看到,过去11年来,德国得主虽为两人,但耶利内克女士也是德语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也与德国渊源深厚———他不仅是德语文学翻译家,且本人长居德国。

不过,比起有四人获奖的英语作家———莱辛、品特、库切和奈保尔,德语文坛仍略逊一筹。

今年10月8日,瑞典学院会议室里间的大门打开后,出来宣布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已经换了新面孔———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第一次在这个位置上亮相。此前10年我们年年都见的前任常秘贺拉斯·恩达尔已于今年6月1日去职,媒体广泛猜测易人之举与他此前贬低美国作家,并引发强烈争议一事有关。

恩达尔去年公开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部分来自欧洲而辩护,称“欧洲仍然是文学世界的中心”,而美国作家得奖少,一点都不冤,因为“无知者自缚”。

不管怎样,今年的得主仍然来自欧洲。但对比美国与欧洲作家的作品,你又怎能不暗自认同恩达尔的绝唱呢?

至少对我而言,米勒女士的获奖不算意外。开奖前两天,我已着手寻找关于她的一切———作品、评论和论文。我事先留意了某些有证据基础的传言:其一是英国赌博公司立博(Ladbrokes)网站的赔率榜在最后关头突然发生大异动,米勒由一赔五十跃升至一赔三。其二,注意到这一异动,并宣布米勒值得关注的文学网站“com plete review”在后台的引用记录中发现,有几次点击来自瑞典学院。这证明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机关里,有人通过学院内部的邮件系统转发了相关文章的链接。com plete review多年来勤奋如一日的版主MA·奥索佛事后得意地写道,希望自己这回不要偷笑得太厉害。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证明,瑞典学院的防火长城也不那么灵。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赫塔·米勒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979万元)的奖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