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落英:我不固执,谁固执――孔子另类别解之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论语》中说了上面这段话,当时无非是自述自己一生的发展阶程,同时也是对自己一生进行盖棺定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这段话已经谈到七十岁,显然他是早已知天命,在为自己的一生进行总结了。

后人将孔子这段话的特殊性作了普遍化的拓展,把它视为我们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徵了:十五岁志於学,三十岁就独立而行、站稳脚跟了,四十岁就通达事理、明澈究竟、不被迷惑了,五十岁就知道天命难违,六十岁就耳顺,七十岁就能随心所欲、进入自由王国了。

孔子这段话当然是在描述着人思想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一个不断递进的发展进程,一个通过学习不断充实拓展自己思想的过程。但是,无论从我们自己思想的发展过程,还是对周围其他人的观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三十到七十,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地发展充实,然而伴随着思想的发展,人的固执己见、坚持我对你错的思想也在递进,也在不断地扩充。年龄越是增长,思想越是发展,人就变得越是固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十而立就是说,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之后,到三十岁就自立门户、自成一说,或者开始确定自己拥护的思想观念了,而这“三十而立”的另一面就是开始坚持己论、排斥异说,产生了固执己见的雏形;四十而不惑就是说,到了四十岁就不会被外界的种种学说观点所迷惑,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坚信自己的立场观点是唯一正确的,是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四十岁就正正式式地固执起来了,开始固执己见了;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知道天命难违,人总有一死,但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至死都要捍卫自己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发展充实了人的固执;六十而耳顺,顺者通也,耳顺就是耳通,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是说,到了六十岁人就变得很固执了,不肯接受其他的思想观点,连听都不想听,即使听也是东耳朵进西耳朵出,别人的观点不会留在自己的头脑之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万变不离其中,这就是说,人到了七十岁,他的为人处世都不会离开固执这个“矩”的,嬉笑怒骂都不会离开固执这个“矩”了,达到了固执己见登峰造极的人生峰巅.我们不妨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朋友同事,看看是不是如上所述的这种情况.至少据我的观察分析,三十而立的人,在经过了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和思想薰陶之后,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跃跃欲试又侃侃而谈,急迫地想要表达自己的种种想法,想要别人认同或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他们的这种热情和执着令人感歎,他们的充沛精力和执着坚定之中又显露着人类固执己见的思想萌芽,与三十而立的人相处或交谈,你只有听的份,根本就不可能插得上嘴,除非你也是三十而立的人,那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三十而立的人虽然满腔热情自说自话,但还是很可爱的,你要是碰上四十岁以上的人,结果大多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非争论个我对你错、面红耳赤不可;五十而知天命的人,完全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架势,你甭想说服他们,甭想叫他们听你的观点想法,说到底无非就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我知天命我怕谁”;六十而耳顺的人,则是滴水不进、水泄不通,不管外面的思想观点如何繁杂如何精彩,“我还是原来的我”,别人的观点听是听了,但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休想改变他们;七十岁的人,就会随心所欲、自说自话,会说出令年轻人害羞的话来,会干出令年轻人瞠目结舌的事来,但是所有的一切都不会离开固执己见这个轴心。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概括了人一生的思想发展阶段,从中我们同时可以看到人类思想的弱点,那就是人的固执己见。这种固执己见,在我的身上存在着,也在你的身上存在着,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大概就是佛教中佛祖为什么会称我们是“刚强众生”的道理,我们就是这样固执己见,就是这样轻易不肯接受别人的观点,轻易不肯接受真理。

孔子给人的启示:倾听三十而立人的侃侃而谈,别和四十岁以上的人争论;或者乾脆相反,四十岁以上的人跟三十而立的人要争论,因为三十而立的人争不过四十岁以上的人,而三十而立的人要倾听四十岁以上的人,道理还是一样:三十而立吵不过四十岁以上的。

2009年10月11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