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达功:回忆钱学森先生给我的一封回信

看到钱学森先生逝世的消息,不意外,但悲痛。人老了,离死神越来越近,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98岁,算是很长寿了。据中国媒体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钱学森先生一直关心呵护,老百姓都知道他是一位科学家,对中国的核弹研究做出过贡献。中共和国家给予很高的荣誉,中国人认可。总体上说,钱学森先生应该瞑目了。尽管我记得50年代末,钱学森先生曾经为“亩产万斤”论证……,不过还是感谢他曾经亲笔回信给我,当时对我个人的激励是难以忘怀的。

1985年3月5日,我从河北省邯郸市人民银行调入深圳市农业银行,当时在办公室工作。6月间,偶然从某刊物上看到一篇报道,说钱学森先生提出“金融经济学”概念,于是引发联想,写了一篇关于金融经济学的论文,寄给了钱学森先生。没有任何冀望钱学森先生回信,但他的回信我的确感到意外。这封信收录在《钱学森书信选》(http://wenjin.nlc.gov.cn/2008/book.jsp?bookid=2000126_93&filename=T00176_00.pdf&flagtime=2008-09-18%2016:48:52&booktitle=%E9%92%B1%E5%AD%A6%E6%A3%AE%E4%B9%A6%E4%BF%A1%E9%84%31%A4%37%89%EF%BC%88%E4%B8%8A%EF%BC%89)。以下是钱学森先生复信全文:

赵世英同志:

6月20日来信及大作稿《要研究一门新学问–金融经济学》都收到。您说的是新学问,是吗?至少在上个世纪末以来,金融活动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重要经济工作,所以在国外早有专著、专家,不知您读过他们的东西没有?我没有读过,没研究过这门学问,只是说金融经济学是门重要的基础科学而已。

您的文章讲了许多金融学的概念和问题,但对金融经济学似未击中要害,所以显得无力,不能动员人们来研究这门学问。什么是金融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我认为是用金融手段来发展生产。如某甲(个人或集体以致一个国家)有劳动力,但缺生产工具,缺原材料,也没有钱去买,所以干不成。但同时又有某乙(个人或集体以致一个国家)有多余的生产工具,或造生产工具的能力,但无人买生产工具,能力也发挥不了。又有某丙(个人或集体以致一个国家)有原材料而无人买,货存着。这时不是金融手段大有可为的机会吗?当然,要搞好,才能三方得利,金融手段发展生产成功,皆大欢喜;搞偏了,三方不平衡,金融手段发展生产就不成功。成功与不成功的学问就是金融经济学。

现在我国的国策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金融经济学非常重要。中国农业银行是实践这门学问的吧?

以上您以为如何?

此致

敬礼

钱学森

1985年6月28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