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良臣:中国的民主制度已经“最”了?

从网络论坛上读到2009年2月2日《人民日报》在理论版刊登的三篇文章,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有根本区别》、《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形式》和《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据悉,发表这三篇文章,是为这样一个“专题”服务的,即《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而这个专题的主旨就是要证明:中国不搞“三权分立”。

我不知道人民日报是否允许(我不想用喜欢这个词,因为应该说根本谈不上会喜欢)别的中国人就他们的专题发表不同意见,也不知道那三位作者(两位教授一位委员)是否愿意听一听别的中国人的不同看法。当然,不是臆断,单从发表的文章(不排除发表时人民日报可能会作“适当处理”)来看,至少那三位作者应该是不喜欢别人有不同看法的,不然,有些话也就不可能那样说,而且还是在标题上。比如说像现在这样一种“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形式就是“最好形式”,比如说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最符合我国国情”。既然都“最”了,怎么还能容许别人来发表不同意见呢?当然,我不明白的是,既然都“最”了,中央也就不必还搞“政治体制改革”了。所以说,不是我这人要扣帽子,这三位作者,还有人民日报,其实是在与中央一再强调的要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唱反调。我分明知道,温家宝总理2月1日在伦敦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的专访时还说:“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你看,温总理这里就没有说一个“最”字,也没有说“要坚持”,而总是说要“改革”。既然连一国之总理都一再强调要改革,你又怎么能在那说“最好”、“最符合”呢?堂堂两位教授一位委员,还有人民日报,且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指导出来的,居然连一点“辩证法”都不懂,真让人莫名其妙。

所以,我觉得那两位教授和一位委员那样说,不好;人民日报坚持做这种专题,更不好。

正因为觉得“不好”,我,一个生活在大陆且从未出过国门一寸的人,希望不论是人民日报还是那三位作者,都要养成喜欢听不同意见的雅量,或说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而且这个雅量还要让中国人能普遍感觉到。如果绝对不让人说话,或说让人感觉不到你有这种让别人说话的雅量,那么,你在那儿说“要坚持”也好,说“最好形式”或是“最符合”也罢,也就没有人来跟你争论了。其实,即使在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这一点上,在西方那些没有“最好形式”也不是“最符合”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也早已用理论阐释得很明确了。被举为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的约翰·密尔,在他那本著名的小册子《论自由》中是这样说的:“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对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第19~20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我想,如果真的是“最好形式”,也“最符合”,那么也就绝不需要在《人民日报》这样一张举世闻名的报纸上如此隆重地发表这样三篇文章,做这样的“专题”。既然如此大张旗鼓地来做这种“专题”,也正说明要论证的那些至少不是“最好形式”,也不是“最符合”,而且中国已有为数不少的人或公开或私下在议论甚至质疑。而两千三百多年前,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众口相传的事,就决不会是胡说。”(第222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至于这个专题的具体内容,也就是那几篇文章的瓤子,荒谬的说法实在太多,且不值一驳,因此也就不想浪费我的精力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